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双向度测量与SC-IAT检验

发布时间:2022-02-09 12:29
  民族心理融合是深层次的民族交融,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运行良好的一种心理表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融,促进民族之间的心理融合迫在眉睫。通过两个研究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研究1采用双向度测量方法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的关系,发现现实共同内群体认同正向预测民族心理融合;研究2采用SC-IA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发现虚拟共同内群体身份的认同促进了民族心理融合。两个研究共同证明现实和虚拟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均可促进民族心理融合,也证实了SC-I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1: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关系的双向度调查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
        2.工具
    (二) 结果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壮族、苗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的关系
            (1) 壮族、苗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的相关分析
            (2) 壮族、苗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预测
        3.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的民族差异分析
        4.壮族、苗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的关系
            (1) 壮族、苗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的相关分析
            (2) 壮族、苗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预测
三、研究2: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的实验研究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
        2.实验材料
            (1) 实验操作材料
            (2) SC-IAT材料
        3.实验设计与程序
    (二) 结果
        1.操作检查
        2.性别差异性检验
        3.外显民族心理融合结果
        4.内隐民族心理融合结果
        5.外显与内隐民族心理融合的相关
四、讨论
    (一) 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
    (二) 中华民族共同群体身份建构增进民族团结
    (三) 应用启示
        1.共同内群体建构的启示
        2.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的促进策略
    (四) 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贫富群体心理融合中的“道德突显现象”[J]. 杨金花,金盛华.  心理学探新. 2017(02)
[2]藏族大学生的群体认同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J]. 杨晓莉,刘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3]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汉族青少年为例[J]. 吕庆燕,王有智,王荣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4]城市文化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合[J]. 李振刚,南方.  浙江社会科学. 2013(10)
[5]大学生社会评价的内隐与外显测量及其相互关系[J]. 赵守良,赵玉芳,雷丹,刘新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0)
[6]光辉的实践 正确的道路——新中国民族工作60年的成就和经验[J]. 杨晶,杨传堂.  求是. 2009(19)
[7]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J]. 温芳芳,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5)
[8]民族多元与多元文化[J]. 乔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博士论文
[1]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 吕庆燕.陕西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 秦向荣.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17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617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