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钊韬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重建中的理念取向和实践——以梁钊韬先生写给格勒博士的11封信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08-12 10:22
以对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梁钊韬先生在1985年11月4日到1987年12月4日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中写给他所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格勒同志的11封信为第一手材料,通过对信件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分析,管窥梁钊韬先生对于"民族考古学"学科概念的形成、民族学人类学的教材编写以及人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科传承等关键问题的实践与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语境中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复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议题以及这些实践与理念对当前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启发和反思。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学科中“民族考古学”学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二、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复建过程中民族学人类学教材的编写与“文化人类学教研室”的成立
三、中国人类学的博士培养实践和学科传承
(一) 人类学博士培养实践
(二) 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传承
四、20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语境中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复建的实践对当前学科发展的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格勒博士藏学人类学研究历程口述史(上)[J]. 格勒,梁艳. 中国藏学. 2016(S1)
[2]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考古学的本土化[J]. 周大鸣. 东南文化. 2001(03)
[3]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 乔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1)
[4]博士生导师梁钊韬教授[J]. 庄益群.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2)
本文编号:367570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学科中“民族考古学”学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二、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复建过程中民族学人类学教材的编写与“文化人类学教研室”的成立
三、中国人类学的博士培养实践和学科传承
(一) 人类学博士培养实践
(二) 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传承
四、20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语境中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复建的实践对当前学科发展的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格勒博士藏学人类学研究历程口述史(上)[J]. 格勒,梁艳. 中国藏学. 2016(S1)
[2]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考古学的本土化[J]. 周大鸣. 东南文化. 2001(03)
[3]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 乔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1)
[4]博士生导师梁钊韬教授[J]. 庄益群.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2)
本文编号:3675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6757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