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名族大和谐论文1000字_富强民族文明和谐书法_加强社区民族工作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发布时间:2016-06-13 15:01

  本文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话题:教育学习   风俗习惯   心理素质   传统文化   民族

摘 要:本文在论述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对促进和谐民族关系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社区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民族工作;民族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7)06006303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完善,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以人口流动为载体涌入城市社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他们也给社区民族关系带来冲击,,使社区原本单一的民族关系趋于敏感和复杂,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一、 加强社区民族工作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
1993年,江泽民同志即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2005年5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开幕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立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第一次把“和谐”同“平等、团结、互助”一道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八字方针”。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为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关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
长期以来民族关系中的不安定因素,往往出现在基层。如因人员流动和经济利益引发的纠纷,因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伤害民族感情而引发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纠纷往往给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少数民族散杂居更加普遍,未来族际交流、地区交流会更广泛、普遍和密切,语言、文化、信仰、就业、利益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新情况。[2]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工作所体现的群众性、社会性、广泛性,是其它任何部门所无法替代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全国95%以上的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社区是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生产、生活、居住的主要空间,是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舞台。社区民族工作既有社区工作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民族性),既要管理诸如下岗再就业、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外来人口等社区工作,又要管理民族事务。十六大提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社区少数民族居民的饮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得到尊重与否直接关系社区的文明祥和,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即可窥见一斑。
总之,加强社区民族工作,不仅有利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 社区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社区民族工作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完善社区民族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民族工作领导管理机制、长效管理机制,一直是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对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建立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研究不够;对建立健全民族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研究不够。以对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来说,长期以来,基本沿袭传统行政管理思路,采取“谁主管,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防范性管理,侧重治安管理和整治打击;依靠收费代替管理,缺乏服务意识;管理部门自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由于管理机制的相对滞后甚至是缺位,致使民族流动人口与汉族人口在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致使部分地区民族关系恶化,民族问题凸现。
2. 社区民族工作方式有待改善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区民族工作比较单薄,以执行上级行政命令为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加强,直接的经济利益、各自的民族习俗,使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起因。一些地区呈现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虽小,但分布却广、民族成份多的新情况。这些难能为所有的民族政策所涵盖,“上看不到,下管不了,中间成真空”,民族工作很难全面触及、深入。而原有的民族工作方式使民族工作部门的许多同志在“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满腔热情换来一肚子气”中叹息。散杂居地区的工作能否从零散的、部门化的、低层次的工作方式,转化成为系统的、社会化的、高层次的工作方式?新世纪的散杂居民族工作,能否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去配置充足的资源,以开拓出全新的民族工作局面?[3]对这些问题的肯定回答,表明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方式有待改善。
3. 社区民族工作的范畴有待扩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区民族工作的范围、要求和内容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社区民族工作的范围扩大,对象增多,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利益共享和民族政策的落实纳入社区民族工作范畴之中已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逐渐增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各自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区工作定位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要求民族工作的内容比原来拓展。日常工作之外,应把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宣传教育,作为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社区民族工作面临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城市相对优越的环境经济条件对少数民族人口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少数民族人口对城市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社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散工、临时经销人员和无业人员占有相当比例,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强、成份复杂、缺少组织性给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 民族心理素质的差异性给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挑战
所谓民族心理素质,就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在民族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民族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由民族的感情、意志、性格、气质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不同的民族,在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民族心理素质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从表面上看,散杂居住在城市社区的少数民族成员,其经济生活与其他市民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从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深层来看,民族成员还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生活在社区中的各民族成员在交往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也必然经历一个冲突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关系发生激烈的摩擦、碰撞,在客观上自然难以避免。随着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于民族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发展状况特别关注,对于其他民族对本民族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是否尊重十分敏感,对其他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歧视、侮辱等现象反应非常强烈。2. 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经济收益不平等,给社区民族工作带来挑战
当前,民族问题大多是由经济问题引起的。在城市,少数民族成员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与汉族成员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收益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时有发生,而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旦激化或被人为扩大,往往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和稳定。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属于小打小闹,规模小、效益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极易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据调查,沈阳市内4个街道办事处所属的6个朝鲜族和回族聚居社区,无论同沈阳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还是社区内各民族居民生活水平相比较,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比较落后。其表现为:特困户多,仅一个回民社区里就有20户国家标准的特困户;下岗人员多,少数民族下岗人员高于在社区里的人口比例,东寺社区有下岗职工406人,其中回族300余人,占75%,高于人口比例37%。中小企业职工多,图门社区500户朝鲜族中有300余户在中小企业工作。[4]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收益的不平等短期内难以消除,社区民族工作任重道远。
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加给社区民族工作提出了挑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据统计,目前在全国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达到3000多万,是1990年的10倍,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少数民族从民族聚居地方走出来,到外地经商务工,从而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他们大多数是从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大城市流动,在城市里形成小的“聚落”。他们大多在城市里从事饮食业等服务行业工作,临时性居多,没有常住户口。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落后的偏僻地区来到大城市,开阔了眼界,为城市建设贡献了力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这些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很难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利于民族自身发展;二是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有关证件,影响城市人口管理;三是有的不遵守城市法规,经常与城市管理人员发生冲突;四是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同其他民族发生纠纷。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在这方面产生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热点问题。[5]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历职业转变,身份转换的同时,还要经历一个文化的融入和归化,蜕变的过程异常痛苦,社区民族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四、 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对策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体会越来越现实,对社区的归属感、依赖感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围绕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把社区民族工作做实、做细、做好。[6]
1. 提高对社区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社区民族工作意义深远,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不以为然,无论从工作的规划上,措施的落实上,还是人员的配备上,大多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为此需要进一步在党员干部中强化教育,提高认识,使其深深意识到“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从而提高对社区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社区民族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 培养选拔社区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本民族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能发挥其他民族干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社区民族干部非常缺乏。据北京市民委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市共有13个民族工作的重点街道,17个民族工作重点社区。在13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中只有7个街道配备了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6个民族工作重点社区中只有6个少数民族干部任居委会主任或书记。在其他非民族工作重点社区中少数民族干部就更少,有的干部身兼数职,无法深入开展社区民族工作。[7]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3. 关注社区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1) 大力发展社区民族经济。对社区少数民族企业、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专营街道等民族经济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并制定具体扶持措施,必要时给以政策优惠,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倾斜性扶持。
(2) 积极解决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问题。妥善安置社区少数民族下岗职工,适当提高社区少数民族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发放标准;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就业、权益保障、福利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做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设有利于方便少数民族生活的设施和机构,以增强民族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4. 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搭建平台
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为实现社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实现民族关系和谐,我们可以通过召开社区各界人士联席会,让少数民族和汉族针对具体问题交流意见和建议,从而有利于双方在社区建设和管理重大事项方面达成共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民族文体活动,既有利于正确引导少数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健康发展,又使汉族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组织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学习和联谊活动,不但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而且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5.健全民族法制,依法调节社区民族关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的民族法制体系,民族工作已初步纳入法制轨道,各民族群众中民族法制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培育。1993年8月29日《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以来,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但是,民族法制建设整体上还不完善,“条例”也显得不太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有些城市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实际情况表明,城市社区工作部门处理民族关系事件是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支持,加之靠经验办事,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行政协调几乎是唯一可以倚重的手段。所以,应该健全民族法制,依法调节城市社区民族关系。在民族法制建设上应当建立有地方性的法规,以便配合当地情况依法解决实际问题。[8]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528,第一版.
[2] 基层民族工作[EB/OL].
[3] 江西:一种新的民族工作方式的诞生——江西对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方式的突破[J].中国民族,2002(9):13.
[4] 何晓芳.做好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建设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建设工作调查[J].满族研究,2000(2):15.
[6] 周富长.重心下移加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J].中国民族,2004(2):29.
[7] 北京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构建和谐社会应高度重视社区民族工作[J].北京观察,2005(7):6.
[8] 喇明清、陶斯文等.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2):57.
[编辑:魏 方]

延伸阅读:教育学习   风俗习惯   心理素质   传统文化   民族   好文章


  本文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6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56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