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琵琶音乐创作及演奏中云南民族音乐之应用探讨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08 19:43

第一章 早期琵琶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琵琶的历史简介
琵琶历史悠久,最早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被称为“枇杷”或“批杷”,到了魏晋时期,改为琴字头,称为“琵琶”。据古代文献记载和琵琶的形制来划分,琵琶可以分为秦琵琶、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众多史书对琵琶的起源样式、调式和形制进行了描述,例如,秦国的《吕氏春秋》,晋国的《释智匠乐录》有相关记载,后汉刘熙《释名》和《释乐器》等古书都记载了琵琶的发展史。历史记载表明,最早的琵琶起源于秦代以前的一种长柄小鼓,秦代时,在鼓上加了弦而成弦鼓,始称琵琶,以后又称秦琵琶、阮咸琵琶和曲项琵琶。如果在那么多弹弦乐器上仅仅用一个琵琶名称,会觉得不够具体,所以人们开始在琵琶前面加上其它词语来区别。如前面所提的秦琵琶和阮咸琵琶、曲项琵琶等。后来人们分别命名每个乐器,最后琵琶才成为古代曲项琵琶和现在流行的琵琶的专用名称。中国古代的琵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意义各异。汉、魏晋时期所记载的琵琶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种圆体直项、四弦,即现今以弹挑而命名的乐器名称。在唐代杜佑《通典》中曾经称为秦琵琶,后来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也称之为秦琵琶。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形状各异的琵琶,人们对琵琶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所说的圆体、直项、四弦等弹拨乐器的专有名称,称为同类弹拨乐器的统一名称。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制的弹拨乐器被称为琵琶,首先是圆体直项四弦琵琶,无论是长柄、短柄、体大、体小、弦多、弦少,都称为“琵琶”、“直项琵琶”或“秦琵琶”。这段时期,琵琶流传广泛,用于独奏或合奏,而且成为当时大型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其次是曲项梨形的四弦琵琶,史书里曾称之为“琵琶”、|“曲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最后是直项梨形的五弦琵琶,被称为“五弦”。唐代以后,琵琶逐渐成为胡琵琶、曲项琵琶或形成曲项多柱琵琶的专用名称。从古代图片来看,唐代的曲项琵琶,其外形与现在的琵琶很相似,体积稍微小一点,音位只有四个,相当于现在的第二、三、四、五的两只相。
…………


第二节 早期琵琶各时期的艺术发展
琵琶的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琵琶艺术的发展出现四次高峰期,隋唐时期是我国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那时期歌舞音乐比较繁盛,有专门记写的琵琶乐谱,还有很多技艺精湛的琵琶演奏家和广为流传的琵琶名曲,当时琵琶弹奏是以横式拨弹法,也是曲项琵琶演奏发展时期,并且产生了许多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乐曲,如《凉州》、《绿腰》、《雨霖铃》等。琵琶发展史的第二次高,出现在明、清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戏曲音乐兴盛,琵琶演奏从宫廷走入民间,创建了各种琵琶流派并且发展和不断成熟起来,使得琵琶艺术无论是在演奏技巧、曲目积累和演奏风格上都更加纷繁,传存的曲目有上百首,从而带动了器乐的发展,琵琶的形制也得到定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琵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出现了不少新的琵琶指法,其间不少传统乐曲根据新的手法结构进行重组,琵琶的各种流派也应运而生。琵琶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高潮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这一时期是琵琶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除了吸收了现代的创作技法,还融入了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出很多新颖而富于时代气息的琵琶作品来。这一时期的琵琶艺术发展我将在本文的第二章着重介绍。
…………


第二章 解放后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创作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了很多作曲家,创作出大量的琵琶曲。五十年代初琵琶创作基本上以传统乐曲为主,如文曲的代表作《塞上曲》、《阳春白雪》、《青莲乐府》,武曲代表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这一时期在曲式创作上没有突破传统格局,缺乏创新。六十年代初,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琵琶作品,例如马圣龙《欢乐的日子》、叶绪然的《赶花会》、王惠然的《彝族舞曲》、王范地改编的《送我一枝玫瑰花》、《天山之春》、《景颇刀舞》、王范地和王直创作的《澜沧春晓》、曾庆蓉的《竹楼琴声》、《红河夜景》等。这一时期琵琶创作空前繁荣,乐曲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旋律写作以及演奏技巧都有很大的突破。曲式结构上,大量吸收了西方的三部曲式结构,创作手法上,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如变奏、模进、移调、和声等,题材上,取自民间民歌的也不少,而且还融入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元素,突出了民族特色和时代性,例如马圣龙的《欢乐的日子》主要取自河南民歌小调,叶绪然的《赶花会》以四川民歌《采花》为主题,王惠然的《彝族舞曲》取自云南彝族民歌《海菜腔》的音调,王范地改编的《送我一枝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王范地改编的《天山之春》是取自维吾尔族的热瓦甫独奏曲,曾庆蓉的《竹楼琴声》是根据云南傣族民歌而创作的等等。以上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除借鉴了中国民族民间民歌外,还大量吸收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总之,这段时期琵琶乐曲在创作手法、内容取材方面有新突破,极大的丰富了琵琶的音乐作品。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创作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琵琶乐曲创作势头不减,许多创作型演奏家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如任鸿翔的《渭水情》,刘德海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吴俊生的《火把节之夜》,这时期作曲家仍然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和各地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这些作品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该时期,琵琶作品体现民族性音域,琵琶艺术的创作体现了作曲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加大了对民族音乐考量,借鉴西方作曲法,立足于琵琶传统创作,在这基础上不断升华,具有独特性,琵琶艺术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琵琶艺术发展 的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对琵琶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 56 个少数民族,云南就占有 25 个。由于这种民族地域特点给我们的音乐创作者带来丰富的音乐素材,琵琶乐曲的创作除继续继承传统乐曲外,将少数民族音乐巧妙的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增添了琵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让这些特色作品成为经典之作,深受广大琵琶爱好者的喜爱。
……………


第二章—— 解放后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4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创作中的应用....4
第二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创作中的应用....5
第三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应用与发展..............5
第一节 彝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应用......5
第二节 傣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应用......16
第三节 景颇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应用........23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彝族、傣族、景颇族的音乐为主)


第一节 彝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应用
彝族被称为火一样的民族,他的音乐浑厚有力,节奏鲜明,轻快活泼。彝族的民歌因其感情丰富、音调优美,被广为传唱。“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节日彝族人们都会燃起篝火尽情歌舞。《彝族舞曲》是著名作曲家王惠然于 1965 年创作,取材于云南彝族的“海藻腔”和烟盒舞,作品兼具彝族音乐特点和时代性。该乐曲描绘了彝家山寨的秀丽景色,质朴的青年,健康而舒畅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彝族人民欢歌热舞的场景。曲子刚柔并济,有轻歌慢舞,也有热情奔放的歌舞场面,生动描绘了彝族的民风民俗。曲子共有三个段落,九个小段。乐曲运用了两个有对比性的主题旋律,是复三部曲式结构,乐曲中运用了多段体结构形式。除继承了传统文曲手法,还应用了传统音乐节奏的旋律特点。乐曲引子部分,围绕主音 A,琵琶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由慢渐快的半轮加挑的技法,仿佛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美丽的彝族山寨,伴随着悠扬的笛声,作者运用双弦滚奏的技法在二弦上做滚奏,加之一弦空弦音,巧妙的模仿了彝族巴乌的音色,让人沉醉于此琴此景中。


………….


结论


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音乐创作及演奏中的应用研究,首先从早期琵琶艺术的发展史展开,后介绍二十世纪 20 年代至 80 年代琵琶艺术的发展,以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运用与发展(以彝族、傣族、景颇族的音乐为主),并对琵琶中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乐曲进行分析。
在第一章中,关于琵琶早期艺术发展,笔者只是简单的介绍了琵琶的历史,历史上不同时期琵琶艺术的发展和解放前二十世纪初琵琶艺术的发展,所以笔者阅读大量的书籍及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后,把自己对琵琶早期艺术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理解及观点进行阐述。
第二章,笔者对解放后二十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进行分析,并从这些时期中总结归纳出各地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乐曲创作中的运用,从而又突出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第三章,笔者通过对具有云南民族音乐特点的琵琶乐曲做进一步分析,希望对以后的学习者或研究者有一定帮助。
最后,笔者对本文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非常丰富,琵琶的乐曲创作还有很大的发展,而笔者阅历尚浅,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望阅读者给予指正,笔者会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为琵琶的创作和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8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