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召开
本文关键词: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1月24-26日,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广西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40余家高等院校、新闻媒体及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24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发来贺信,指出目前论坛已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民族地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品牌论坛,希望此次论坛结合举办地的地缘特点,将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会议主题,将中国与东盟的跨文化传播列为重要议题,对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这一重大课题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回应业界和反哺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对论坛的主办和协办单位表示感谢,并指出这次论坛参会人员更加活跃,讨论主题更加广泛,议题设置更为实际,建议将来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成果,发挥新闻传播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广西大学副校长陈保善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广西大学的基本情况,指出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繁荣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黄忠彩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指出,首先,十八大确立了改革的共识,我们在研究中要探讨民族地区如何跟上全国发展改革的步伐;第二,民族地区维稳需要作战略性转变,从思路到方式都要作新的调整,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以高度关注;第三,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文风亟待改善,要做到短,实,新,让少数民族群众更有效地接受信息。
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于起翔为大家介绍了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具体情况,并从新闻业务角度,指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重要规律的认识,使少数民族能够通过当代传播体系发出声音,是我们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标志,也是重要的研究议题。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作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现状及对策》的主题演讲,他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要从理念、机制、传播效果、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美国查普曼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贾文山在《第一代民族政策模式和第二代民族政策模式并行不悖》的演讲中,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理论与政策话语的演变轨迹轮廓,为大家呈现出第一代民族政策理论和第二代民族政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模型,并通过对两代政策模型进行统合分析,提出可供借鉴的中国民族政策的多元文化理论模型。
内蒙古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新闻论坛》主编陈玉文,对内蒙古民族信息传播基本情况,以及内蒙古日报及其主办的新闻刊物《新闻论坛》的运作情况向与会者作了介绍,并期望能够为少数民族新闻信息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重要平台。
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于起翔,运用广西日报新闻报道的具体案例,阐释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经验和启示,强调在民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中,民族问题无小事,新闻工作者要懂政策,有感情,会常识,抓住民族新闻工作的特点,真正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德仓作了《提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现实话语权》的演讲。他指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影响力有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缺少现实话语权,研究者必须以大众传媒为主要关注对象,直面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现实,实现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现实话语权。
云南大学新闻传播教学中心副教授杨星星在《电视传播语境中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构》的主题演讲中,以“电视时代”为背景,依托对云南少数民族乡村的田野观察,从电视与农村日常生活、电视与农村文化变迁与互动的关联性分析出发,提出电视是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并应从先进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层次实现电视传播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整合互动。
本届论坛设立了广西专题工作坊,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庆林、万亿、党东耀、易文、邢永川和陈东霞分别作了《从历次中国——东盟传媒合作主题论坛看双方合作情况》、《公共外交视野下的广西媒体对东盟传播研究》《论文化产业在“后发展地区”中的优势和对策——基于广西,,云南,贵州的考察》《对越南新闻法实施20年的观察与思考》《大众传媒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的影响——以恭城瑶族自治县江岔村为例》《菲律宾世界日报读者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动机调查》的主题发言,向与会者展示了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
会上还举行了中国首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的首发式,本报告经过论坛理事会成员单位数十名老师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已于今年11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全面梳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历史及现状的著作,梳理了北京、西藏、新疆、内蒙、广西、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1949-2010年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坛设置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业发展状况、传播效果;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产业化发展;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民族形象、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数字传媒技术、媒介融合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媒介化生存;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传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面向东盟的对外传播策略等论题。在24日下午和25日的分论坛上,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闭幕式上,郑保卫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论坛呈现出参与踊跃,代表广泛;主题突出,主线清晰;议题广泛,研讨深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他提出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壮大团队,扩大影响,提高水平,塑造品牌,努力打造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团队,构建起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派。
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广西日报社印刷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和京族民族博物馆,这一系列参观活动为各位学者提供了一场民族文化传播的盛宴,与会者不仅在博物馆中了解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更是领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体会到加强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重要意义。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出版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与传播》编辑部主办,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协办。
根据论坛组委会的决定,下届论坛将于明年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本文关键词: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8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