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毒(RSV)与无毒灰飞虱对极端温度和吡虫啉耐受性差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4:53
【摘要】:灰飞虱对水稻的危害包括刺吸危害和传播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而后者的危害更为严重。水稻条纹叶枯病曾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带毒(RSV)灰飞虱群体是发生危害的罪魁祸首,其在灰飞虱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高低、群体的生存状态及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等,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否发生及严重程度。因此,带毒灰飞虱群体的生存状况很值得重点关注。而环境胁迫因子(最常见的是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农药)对种群的发生发展和扩繁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证实,包括RSV在内的持久性传播的植物病毒能够改变寄主昆虫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体内的代谢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含量。那么带毒在遭受环境因子胁迫后,其耐受性是否发生改变。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带毒灰飞虱群体和无毒灰飞虱群体,运用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对带毒与无毒群体在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农药胁迫后,体内相关抗寒指标、耐热指标及解毒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详细结果如下:(1)带毒灰飞虱4龄若虫群体的抗寒性显著高于无毒群体。对带毒和无毒灰飞虱进行了 4℃下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温度下处理4h的冷胁迫后,得到胁迫时间-存活率和胁迫温度-存活率曲线,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毒灰飞虱。带毒灰飞虱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13.176℃和-9.868℃)均低于无毒灰飞虱(-10.614℃和-8.472℃)。对上述两群体4℃冷胁迫0、2和4d后发现,游离水、脂肪和糖原含量在处理前无显著差异,无毒灰飞虱游离水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当冷胁迫4 d时带毒灰飞虱游离水含量(64.061%)显著低于无毒灰飞虱(73.244%),而带毒灰飞虱体内糖原含量随时间显著升高,冷胁迫4d时其糖原含量(97.295 μg.mg-1)显著高于无毒若虫(43.581 μg.mg-1);带毒与无毒灰飞虱海藻糖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都显著增加,冷胁迫2 d和4 d时带毒灰飞虱(2d:3.97μg·mg-1,4d:4.52μg·mg-1)海藻糖含量显著高于无毒灰飞虱(2d:2.47μg·mg-1,4d:3.15μg.mg-1)。综上,灰飞虱被RSV侵染后体内过冷却点降低,在遭受极端低温胁迫时其体内抗寒物质积累的速度加快,因此带毒群体在应对低温胁迫时较无毒群体更具有抗寒性。(2)带毒灰飞虱4龄若虫群体的耐热性显著高于无毒群体。对带毒和无毒灰飞虱进行了 40℃下不同处理时间、不同高温下处理2 h的热胁迫,得到胁迫时间-存活率和胁迫温度-存活率曲线,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毒灰飞虱。对上述两群体在37℃下进行热胁迫0.5h和1h,检测其体内4个热激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热处理前,带毒灰飞虱基因Hsp60(2.71倍)、Hc70(1.29倍)和Hsp90(1.43倍)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无毒灰飞虱倍;在热激处理0.5 h和1h后,Hc7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无毒灰飞虱(2.42倍,1.66倍)。综上,RSV的侵染使带毒灰飞虱体内热胁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增强了其对高温的耐受性。(3)带毒灰飞虱群体对吡虫啉的耐受性显著高于无毒群体。应用点滴法对两群体进行吡虫啉毒力检测,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的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毒灰飞虱。其中带毒4龄若虫和雌虫致死中浓度分别为无毒虫的1.480倍和4.276倍。通过解毒酶抑制剂增效试验发现,多功能氧化酶在灰飞虱对吡虫啉的解毒代谢中起主导作用(增效比:6.146倍和2.265倍),带毒灰飞虱多功能氧化酶抑制更为明显。通过320mg·L-1的吡虫啉胁迫处理上述两群体0、12、24和48 h后,对其体内三种解毒酶的比活力测定后发现:带毒雌虫的酯酶(EST)比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在处理12 h(1.276倍)和24 h(1.605倍)后显著高于无毒雌虫;带毒与无毒雌虫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在处理后显著升高,处理后12 h(1.277倍)和48 h(1.169倍)带毒雌虫显著高于无毒雌虫。通过320 mg·L-1的吡虫啉胁迫处理上述两群体0 h、12 h、24 h后,对试虫体内11个CYP450基因和2个EST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了后发现:未经吡虫啉胁迫处理的带毒雌虫体内CYP6FU1(2.05倍)、CYP4E1(13.65倍)和CYP353D1v2(4.74倍)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无毒灰飞虱;在吡虫啉处理12h后带毒雌虫CYP439A1v3(3.49倍)和CYP353D1v2(4.82倍)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毒群体;在吡虫啉处理24 h后带毒雌虫CYP439A1v3(3.49倍)、CYP4DE1(2.15倍)和CYP353D1v2(3.36倍)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毒雌虫。综上,RSV的侵染显著提高了部分灰飞虱体内部分CYP45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间接提高了MFO的活性,使带毒雌虫在应对吡虫啉胁迫时较之无毒雌虫具有更高的吡虫啉耐受性。
【图文】:

存活率曲线,冷胁迫,灰飞虱,存活率


分别为-5.12°C和-3.99°C,其中-4°C胁迫4邋h两群体的存活率分别为64.44%和50.97%邋(?=逡逑3.994,邋;?<邋0.001);邋-6°C胁迫邋4邋h邋分别为邋49.35%和邋25.56%邋0=7.053,逦<0.001邋),带毒逡逑群体的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毒群体(图2-1邋A)。逦.逡逑在-4°C低温处理后得到的时间-存活率曲线方程求得上述两群体的致死中时间,分别逡逑为6.952邋d和3.694邋d。其中带毒和无毒在冷胁迫2、4、8和12邋h的存活率分别93.33%和逡逑70.00%邋(卜7.006,邋/?<0.001邋)、64.44%和邋50.97%邋(r=4.045,;?<0.001邋)、43.33%和邋16.67%逡逑U=8.005,邋;?<0.001)、41.11%和邋14.44%邋0邋=邋8.008,户<0.001),带毒群体的存活率显逡逑著高于无毒群体(图2-1邋B)。逡逑综上,带毒灰飞虱群体的抗寒能力要强于无毒群体,RSV对灰飞虱耐寒性影响显著逡逑(不同处理时间:尸=49.084

结冰点,灰飞虱,若虫


冷却点(Supercooling邋Points,,邋SCPs)和结冰点。结果显示,带毒灰飞虱的SCPs和结冰点逡逑分别为-13.176。(:和-9.868。(:,显著低于无毒灰飞虱(-10.614。(:和-8.472。(:)(/邋=邋5.680,邋p逡逑<0.001;广3.095,尸=0.006)(图2-2)。以上两指标的差异,也说明了带毒灰飞虱的抗逡逑寒性能优于无毒灰飞虱。逡逑过冷却点逦结冰点逡逑°T] ̄ruM逦0邋无毒群体逡逑■带毒群体逡逑I邋5逦I逦u|逡逑m邋-i0-邋LJ邋■邋I逡逑-15」逦逦|逡逑**逡逑图2-2:带毒和无毒灰飞虱4龄若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图中误差线表示标准误,*或**表示带毒与无毒群体间上逡逑述指标在p邋<邋0.05或/?邋<邋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逡逑Fig.邋2-2.邋Supercooling邋points邋(SCPs)邋and邋freezing邋point邋of邋viruliferous邋and邋native邋4th邋instar邋larvae邋of邋L.邋striatellus.邋Error邋bars逡逑indicate邋the邋SE.邋*邋Significant邋differences邋between邋concentration邋of邋viruliferous邋and邋native邋4th邋instar邋larvae邋of邋L.邋striatellus邋(**p逡逑<邋0.01,逦<邋0.05,邋independent邋samples邋t邋Test)逡逑2.3带毒与无毒灰飞虱抗寒性相关指标的检测逡逑昆虫体内游离水含量的减少能够提高溶质的浓度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5.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敏时;檀卫平;郭奕文;邹志浩;;孟鲁司特抑制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所致炎症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08期

2 王定淼;潘阳;钱晓威;陈勇;陈琳;邱世明;;免疫血清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对112例RSV引起肺炎患儿肺功能的改善情况[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3 董宏伟;刘家仁;唐玄乐;李洪源;管琳;宋建平;杨宝峰;;空气触媒抗RSV病毒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年04期

4 吕良;刘建英;宋青松;;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哮喘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06年12期

5 刘瑞海,刘华林,常路得,梁卉,尹振尧;甲基强的松龙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评价[J];青岛医药卫生;2002年02期

6 刘雯,周珂,丁邦晗;抗病毒合剂抑制RSV及细胞免疫的研究[J];中医函授通讯;1999年05期

7 孙t;;RSV型调速器的静态计算[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87年02期

8 R.Schmidberger;W.Siebke;亓家钟;;1986年国际粉末冶金会议论文摘登(新技术 新材料) 反应喷雾法(RSV)在制备硬质合金和高速钢粉末上的应用[J];粉末冶金技术;1987年01期

9 朱亚非;方妍彤;梁振明;龚海燕;阮莉莉;朱银燕;吴光声;包玲;王莉芬;陈兆军;;肺表面活性蛋白D基因多态性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2014年09期

10 徐建亚;徐珊;陈超;李佳曦;汪受传;单进军;;黄芩苷对RSV转录、复制及融合效应的影响[J];中成药;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亚非;方妍彤;梁振明;龚海燕;阮莉莉;朱银燕;吴光声;包玲;王莉芬;陈兆军;;肺表面活性蛋白D基因多态性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A];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4年

2 陈小芳;董琳;李孟荣;李昌崇;;2004-2005年冬春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RSV亚型的检测及分析[A];2005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严春;何卫;李锐;章启华;黄建芳;陈海禾;张李琦;;3051例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A];2012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晓红;张忠浩;王新宝;王萍;王子威;;小儿RSV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病人的中医症候证型及血瘀证依据探讨[A];第十九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5 蓝丹;檀卫平;麦贤弟;黄花荣;吴葆菁;;RSV感染上调人支气管上皮细胞TSLP合成水平[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6 徐秋芳;乐文静;熊如意;周益军;;灰飞虱体内mucin表达量与RSV侵染相关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蓝丹;檀卫平;陈环;吴葆菁;麦贤弟;;热毒宁抑制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IL-8的体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袁斌;任辉杰;邹建东;赵德育;刘广陵;徐玲;;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52例临床疗效评价[A];第24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讨会、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孟珊珊;苏海燕;张海邻;胡晓光;李昌崇;;柚皮素对RSV感染引起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作用及机制[A];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4年

10 李苗;李剑;张征征;宋小天;马翠卿;魏林;;RSV诱导的Hep2自噬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发挥促病毒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硕;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RSV)互作因子的筛选及其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武先奎;扶正解毒化瘀方及有效部位干预RSV肺炎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李海霞;五虎汤对RSV诱发幼年大鼠喘气道重塑模型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孟欣;汪受传治疗肺炎喘嗽用药规律及金欣口服液、黄芩素治疗RSV肺炎的代谢调控机理[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刘筱蔼;RSV感染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6 张媛;表达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融合蛋白(F)的重组杆状病毒构建与特性[D];武汉大学;2015年

7 戴开金;桑叶体外抗RSV及诱导Hela细胞凋亡物质基础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8 王爽;两种杀虫剂对灰飞虱传毒力与条纹病毒RSV致害力影响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9 龙晓茹;RSV感染裸鼠致急慢性气道炎症及AHR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王镓;补肾益气方对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炎症缓解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周;TRIM21对A549细胞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复制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合年;带毒(RSV)与无毒灰飞虱对极端温度和吡虫啉耐受性差异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3 朱欣;麻黄水提液体外抗RSV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思颖;细菌携带/感染对RSV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及预后影响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5 毕吕杰;抗RSV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对水稻基因表达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奚立慧;清肺口服液对RSV感染小鼠IL-2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周利利;RSV亚型、混合其他病毒检出及其载量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8 倪科;抗生素致咽部菌群失调对RSV感染后气道反应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小力;灰飞虱与RSV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RSV对灰飞虱生活力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平;RSV感染后引发哮喘和反复喘息的相关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0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50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