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NPV感染与细胞自噬的互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19:56
【摘要】: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对胞内物质进行自身降解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此过程中损坏的蛋白或不需要的细胞器被双层膜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植物和酵母)中进行降解并循环利用。细胞自噬参与多种生理生化反应,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饥饿、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其中病毒感染与自噬关系的研究对于更好的理解宿主与病毒互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由于被长期驯化饲养逃避了自然环境的选择,是研究病毒感染与宿主互作的良好素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属于杆状病毒属,是一类具有囊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调控宿主多种机制以利于自身增殖复制,同时伴随着各种宿主应激反应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对BmNPV感染机制研究的深入,部分宿主抗性机制得到解析,但是病毒与宿主的互作网络仍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家蚕与BmNPV这一模型,发现了BmNPV感染能影响家蚕细胞自噬;随后,在细胞和个体水平分别利用过表达和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证实了自噬相关基因对病毒感染和复制增殖的影响;最后,通过免疫共沉淀和质谱分析探究了自噬相关基因影响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通过本研究,可为揭示家蚕细胞自噬与BmNPV感染的互作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BmNPV感染对家蚕细胞自噬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多种经典的自噬检测方法证实了BmNPV感染可以诱导家蚕卵巢细胞系BmN-SWU1细胞发生自噬。首先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BmNPV感染的细胞中出现大量的双层膜自噬小泡,与饥饿诱导的阳性对照相似,而正常培养的细胞中则几乎不存在这种囊泡结构。通过免疫荧光观察ATG8-GFP(自噬体膜标记蛋白)绿色荧光聚点的情况,发现病毒感染细胞的早期(6h),细胞中ATG8-GFP绿色荧光聚点明显增加,而在感染晚期又逐渐减少;统计结果表明感染早期含有绿色荧光聚点的细胞百分比以及单个细胞中荧光聚点的数目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免疫印迹检测ATG8向ATG8-PE(具有膜结合能力的ATG8蛋白)的转化在病毒感染早期显著加强;ATG8-PE/Tubulin的灰度计算和倍率分析也显示同样的结果。自噬体的出现并不能表明其最终会与溶酶体融合发生降解而形成完整的自噬流,因此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自噬流的发生情况。我们构建了ATG8-GFP-RFP双荧光检测系统,共聚焦观察发现病毒感染后的细胞中存在大量只发红光而不发绿光的荧光聚点(即自噬溶酶体),而对照中红色荧光则与绿色荧光完全散在重合。p62蛋白作为目前研究最清楚的选择性自噬受体,其降解也是自噬流发生的典型标志。通过p62蛋白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早期p62发生显著的降解现象。以上结果表明BmNPV感染确实会诱导家蚕BmN-SWU1细胞发生完整的自噬。2.自噬相关基因对BmNPV感染家蚕细胞的影响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Atgs)是一类保守的在自噬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通过保守结构域预测和分析,我们发现家蚕中目前鉴定的15个Atgs(Atg1-9、Atg11-14、Atg16和Atg18)基因均具有其保守的自噬基因相关结构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所有的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都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其中大部分呈现早期上调而后下降的趋势,与病毒诱导自噬发生的趋势一致。随后通过过表达单个Atg基因检测下游Atg8和Atg12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过表达单个Atg基因可引起下游Atg8和Atg12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过表达单个Atg基因时病毒ie-1基因(病毒立即早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敲除单个Atg基因时病毒ie-1基因则显著下调;进一步筛选部分Atgs基因的过表达和敲除样品,检测发现vp39(病毒晚期基因)和p10(病毒极晚期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出现了过表达上调而敲除下调的趋势。以上结果证明单个自噬相关基因的变化即可影响病毒关键基因的表达。通过筛选自噬通路上不同阶段行使功能的自噬相关基因,结合前期结果中对病毒感染影响的显著性以及对自噬本身的影响效果,我们最终选择Atg7、Atg9和Atg13作为后续研究的关键基因。3.自噬相关基因对BmNPV感染家蚕个体的影响为了确定自噬相关基因对病毒感染宿主个体的影响,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基因家蚕并对其感染病毒的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构建了转基因载体。通过转基因注射和筛选成功获得三个转基因过表达品系,命名为BmAtg7-OE,BmAtg9-OE和BmAtg13-OE,定量检测表明转基因品系均可显著高量表达靶标基因。另外还获得了sgAtg13-DsRed品系,通过与本实验室先前保存的Cas9-EGFP品系杂交,筛选获得了双光的敲除品系,命名为BmAtg13-KO,提取基因组T克隆测序表明敲除效率高达70%。四龄起大造和转基因品系同时添食10~6病毒粒子,通过致死率统计发现转基因过表达家蚕品系具有显著的较高致死率,而BmAtg13-KO敲除品系则表现出一定的抗性。病毒基因组拷贝数分析和病毒关键基因的表达也呈现出与感染后致死率统计一致的结果。以上结果充分说明自噬相关基因对病毒感染个体的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4.BmAtg13影响BmNPV感染宿主效率的机制研究为了探究自噬相关基因影响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根据前期研究数据我们将Atg13基因(自噬起始复合物ULK1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进一步机制研究的靶基因。首先我们通过序列比对,保守结构域分子模型预测以及进化树分析确认了Atg13基因的保守性。然后利用免疫共沉淀和质谱分析钓取到ATG13互作候选蛋白,包括家蚕蛋白polyubiquitin、ATG7、Hsp70以及大量核糖体蛋白和病毒蛋白Orf5、Orf10与Bro-B。免疫荧光共定位和免疫共沉淀的验证,确认了ATG13与Bro-B,ATG13与ATG7的互作关系。Bro-B是杆状病毒延迟早期蛋白,具有核酸结合活性,可以影响宿主蛋白的合成而有利于自身的感染。ATG13与Bro-B的互作可能涉及宿主与病毒的相互调控。ATG7是自噬两个类泛素共轭系统的关键修饰酶,对自噬体的成膜和延伸至关重要。ATG13与ATG7的互作可能与ATG13作为自噬上游起始复合物一员调控自噬发生的功能有关。截短分析Bro-B与ATG13的互作结构域,发现ATG13的N端HORMA结构域仅与Bro-B的N端可以发生共定位,而ATG13的C端无结构域序列则与Bro-B的N和C端均可发生共定位。最后通过检测两者的相互调控关系发现BmAtg13处于Bro-B的上游,BmAtg13过表达抑制Bro-B的表达,而敲除则促进Bro-B的表达。上述研究证实了BmAtg13与病毒之间存在的博弈,为深入研究自噬与病毒互作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方向。
【图文】:

自噬,细胞,自噬体


图 1.1 细胞自噬的发生[15]细胞发生自噬时,自噬体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起始、延伸、关闭、成Fig. 1.1 The occurrence of autophagy[15]l stimulus induces autophagy, the formation of autophagic is mainly through theion, closure, murturation and degradation.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65 年,科学家就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哺乳动物细胞

自噬,分子机制


图 1.2 自噬通路的分子机制[19]续抑制自噬的诱导中起着核心作用;b,吞噬泡的形成是由 III 型 PI3K 复合物介导的合涉及两个类泛素共轭系统;d,在各种正向和负向调控因子的调节下,完整的自噬熟的自噬溶酶体。Fig 1.2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utophagy pathway[19]. a central role in constitutively suppressing induction of autophagy; b,Formation of the pha class III PI3K complex; c, Growth and closure of the autophagosome membrane; d, The fuses with lysosome and matures into autolysosome.,Lin 等总结介绍了哺乳动物中在自噬发生和调控方面具有重要 1)。其中涵盖了自噬体形成所需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21-37],即噬相关基因,还包括了自噬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其调控机制的总 和 Beclin-1 两大蛋白的调控)[38-40],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m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整合生长因子、营养、能量状态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8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兴荣;冉瑞法;董占鹏;董家红;黄平;;云南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病力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年06期

2 吴福泉;杨琼;肖阳;陈列辉;刘新涛;邢东旭;罗国庆;唐翠明;王振江;;累代添食BmNPV的选拔效果初报[J];广东蚕业;2010年04期

3 兰天云;陈金娥;张金卫;杨惠娟;李建营;丁农;钟伯雄;段家龙;;BmNPV抗性差异蚕品种感染病毒后的中肠蛋白质组变化分析[J];蚕桑通报;2009年01期

4 孙京臣;金丰良;徐兴耀;谭佩婵;;不同地区BmNPV药物耐受性的测定[J];广东蚕业;2002年01期

5 孙京臣;金丰良;徐兴耀;谭佩婵;;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死中量的比较研究[J];广东蚕业;2001年04期

6 ;Immobilization of foreign protein into polyhedra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2年02期

7 张建军,周成刚,王勇;BmNPV对几种鳞翅目农林害虫的感染性研究初报[J];山东林业科技;2004年03期

8 袁桂阳;曹宁宁;王少伯;龚大刚;文廷勇;何艳茹;;四川省现行主推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研究[J];四川蚕业;2016年04期

9 ;Construction of a host range-expanded hybrid baculovirus of BmNPV and AcNPV, and knockout of cysteinase gene for more efficient expressio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4年05期

10 钱荷英;高丽;张月华;孙平江;徐安英;;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家蚕品种抗BmNPV性能[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Jun Zhang;Xue-Mei Chen;Chun-Dong Zhang;Qian He;Zhan-Qi Dong;Ming-Ya Cao;Xiao-Long Dong;Cai-Xia Pan;Cheng Lu;Min-Hui Pan;;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ies to BmNPV Infection of Two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the Same Silkworm Ovarian Tissues[A];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C];2016年

2 Dong XL;Liu TH;Wang W;Pan CX;Wu YF;Du GY;Chen P;Lu C;Pan MH;;BmREEPa is a novel gene that facilitates BmNPV entry into silkworm cells[A];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C];2016年

3 张彦;石凉;秦凤;童晓琪;黄德辉;;BmNPV在家蚕中的垂直传播和检测技术的研究[A];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C];2016年

4 Hai-peng Yu;Yang-hui Shi;Chun-gang Xie;Yan-Ping Quan;Yao-Zhou Zhang;Wei Yu;;The role of 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lef-9 gene in DNA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4年学术交流大会暨浙江省第十一届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吴福泉;杨琼;肖阳;陈列辉;刘新涛;邢东旭;罗国庆;唐翠明;王振江;;累代添食BmNPV的选拔效果初报[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潘敏慧;吕军;鲁成;;BmNPV的双基因干涉对病毒增殖的影响[A];中国蚕学会第八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Jun Zhang;Xue-Mei Chen;Chun-Dong Zhang;Qian He;Zhan-Qi Dong;Xiu-Xiu Kuang;Ming-Ya Cao;Xiao-long Dong;Cheng Lu;Min-Hui Pan;;Different susceptibility to BmNPV of two silkworm ovary cell lines were determined by virus's ability to enter cells[A];第十届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A Cationic Detergent Enhancing the Replication of Baculovirus and the Activity of BmNPV ie-1 Promoter In vivo and In vitro[A];中国蚕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蚕桑分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1年

9 孙京臣;金丰良;徐兴耀;谭佩婵;;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娜;唐顺明;裘智勇;丁丽平;赵巧玲;沈兴家;;感染BmNPV家蚕幼虫马氏管蛋白质组的初探[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胡其峰 通讯员 王福海;我科学家育成抗病毒家蚕新品种[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腊;BmNPV感染与细胞自噬的互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2 王学杨;基于转录组和亚细胞蛋白组学研究家蚕应答BmNPV感染的机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3 曹明亚;家蚕品系871与871C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差异及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4 沈兴家;BmNPV和AcMNPV egt 基因启动子特性及家蚕海藻糖酶基因启动子活性的滞育激素调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5 徐海君;BmNPV三个杆状病毒核心基因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杨章女;BmNPV ORF9和ORF56基因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7 陈慧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ORF67、ORF101基因分析[D];江苏大学;2008年

8 蒋亮;基于转基因工程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素材创新及抗性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梁湘;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宿主特异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相兴伟;家蚕BmNPV ODV-E56/BmP95的生物学功能及多角体包埋外源蛋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鸣;家蚕免疫信号通路对BmNPV和BmBDV两种病毒感染的应答[D];江苏大学;2018年

2 田婷;BmNPV感染诱导细胞自噬的初步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3 南文斌;BmNPV膜融合蛋白GP64中胆固醇结合位点活性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4 姜晓旭;家蚕感染BmNPV相关microRNA及其靶基因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5 柳林;量子点标记BmNPV芽生病毒粒子研究及GP64信号肽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6 董非凡;基因编辑BmNPV iap2和orf59的家蚕抗性素材创制[D];西南大学;2018年

7 蒋亚明;家蚕热休克蛋白BmHsp60在BmNPV侵染过程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8 陈慧珠;广西BmNPV病毒株hr5序列和gp64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8年

9 聂志超;家蚕羧酸酯酶Bmae42抗BmNPV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10 孙慧;BmNPV胁迫下抗性与非抗性家蚕血液中金属络合物的差异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5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95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