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在粉霉病侵染及硅诱导甜瓜果实早期防御响应中的作用
【图文】:
物质”并激发防卫反应,这种防卫反应的特征是具有对“非己物质的排斥和阻止病原侵染的能力;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所激发的抗病基因介导的特异性识别,以及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广谱性识别杰 等,2017)。Dodd and Rathjen(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免疫系统的概念。第一类植物免疫系统,又称为基础免疫系统(图物相关分子模式激发免疫系统 (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P感受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从而激发出的免疫反应。植胞质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感知物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有诸如胞外空间病原菌释放的鞭毛蛋白(或几丁质(真菌)等。图中,蓝色标示的是植物细胞质膜上的 PRR,结构域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红色部分标示的则是胞内激酶结PTI 的信号途径需要模式识别受体与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相关蛋甾醇敏感 1 型相关激酶 1(Brassinosteroid insensitive 1-associated ki1)。
图 1.2 底火效应的三个阶段描述图Fig. 1.2 The three states in priming (Balmer et al., 2015).底火效应可以通过多种因素受到诱导,如化合物激发子(β-氨基丁酸、SA、哌啶酸、JA 以及部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病原菌、草食性昆虫或环境影响(Conrathet al., 2015)。植物防御也可以藉由有益土壤微生物,如根际细菌和根际真菌引发底火效应(Pieterse et al., 2014)。根据不同的底火刺激物和胁迫,底火机制可以引发不同的机制(Balmer et al., 2015)。然而,除了底火诱导和刺激引发的特征外,底火效应还具有一些关键特点。记忆性:当一个植物处于待击发状态,刺激底火现象的信息被存储,直到接触刺激物触发底火,这种效应为植物防御的记忆性(Kandel et al., 2014)。拟南芥中一些分子标记的发现有利于检测底火状态。他们包括模式识别受体水平升高(例如,FLS2 和 CER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PK3 和 MPK6 积累增加,,转录因子(WRKYs and MYC2)增强表达、组蛋白修饰、DNA 低甲基化(Conrath et al.,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inaKolata;沈英;;蛋白质怎样到达线粒体?[J];世界科学;1987年01期
2 Yaffe M;Schatz G;杨剑;;线粒体研究展望[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7年02期
3 邹喻苹;梁峥;赵原;汤佩松;;阳离子及ATP对绿豆线粒体膨胀与收缩的影响[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2期
4 卓德艮,叶正祥,汪训明;正常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图谱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5 陆付耳;李鸣真;叶望云;;“热毒清”保护线粒体的实验研究[J];危重病急救医学;1989年00期
6 陈佳,黄原;线粒体蛋白组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2期
7 吕玉华;陆普媛;李虎;张晓东;韦清源;周瑞阳;关和新;;禾谷类作物编码与雄性不育相关线粒体蛋白核基因筛选策略[J];南方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8 刘瑶;贺兴波;郑弘毅;黄才斌;;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与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年05期
9 Weidberg H;;mitoCPR是线粒体蛋白输入保护机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8年03期
10 周运恒,于军,王璐,时多,缪明永;肝再生与线粒体蛋白释放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永长;韵雪雪;姜伟;肖代雯;刘华;闫慧;黄文芳;;样品沉淀方法对线粒体蛋白指纹图谱分析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仕利;车琳;郭倪君;黄婧;周腾建;何承勇;林育纯;林忠宁;;RB蛋白线粒体转位调控镉诱导肝细胞线粒体动态相关质量控制的机制研究[A];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高剑基;王延;赖彩云;吴帆;张高强;李跃麒;张文娟;杨杏芬;;过氧化氢诱导细胞早衰中线粒体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C];2019年
4 车琳;吴自力;黄婧;郭倪君;喻文鳌;颜思平;赵雨婧;林怡;林育纯;林忠宁;;SIRT3调节COX-2蛋白去乙酰化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蛋白互作机制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C];2019年
5 程金科;;线粒体蛋白SUMO修饰与代谢调控[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6 吕建新;;线粒体疾病检验诊断[A];201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7 余东亮;傅衍;;氢化酶体蛋白预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8 鞠艳芳;高媛;杜雪梅;张锦超;杨金菊;吴琼;李戬;陈勇;李辉;宋颖博;罗晓彤;任飞;王兆卿;王京兰;徐菡;柳晓兰;崔玉芳;钱小红;贺福初;高建恩;孙启鸿;;人肝脏细胞线粒体蛋白的组份化及其相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魏忠杰;植入转移RNA可能影响线粒体[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常丽君;一组线粒体蛋白能延长生物寿命[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梁;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在粉霉病侵染及硅诱导甜瓜果实早期防御响应中的作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9年
2 李荟晖;Mic60/Mitofilin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及拟核分布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孙琰琰;线粒体在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调节作用[D];郑州大学;2018年
4 常野;阿托伐他汀通过溶酶体—线粒体轴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5 母德清;线粒体DNA与线粒体诊治胰腺癌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韩t$波;线粒体DNA损伤与胃癌发生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陈健;预缺氧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8 王丽;运动对线粒体生物发生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包飞翔;利用人工接头和UL12.5蛋白研究内质网—线粒体复合体和线粒体DNA在神经退化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徐菁蔓;腺苷A2受体活化诱导心肌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线粒体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青;ROS/ADMA/DDAHⅡ/eNOS/NO通路介导的铁过载损伤内皮细胞线粒体[D];南昌大学;2019年
2 向菲;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3 李鑫;线粒体亚定位KillerRed增强宫颈癌HeLa细胞的辐射杀伤效应及机制[D];吉林大学;2019年
4 孙云;线粒体融合在雄性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波;NRF-1对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与机制[D];南通大学;2017年
6 杨丹芳;IBDV感染对宿主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及致病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7年
7 杨明娟;PINK1互作蛋白与线粒体质量控制间关系的初步探讨[D];福州大学;2016年
8 白慧媛;外源线粒体对对乙酰氨基酚损伤的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9 陈志刚;线粒体蛋白Yar068Wp/Yhr214W-Ap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程敏;miR-181a调控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和功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4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0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