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1 14:39
【摘要】: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和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在长江以南地区广域分布,是南方针叶林主要食叶害虫,猖獗时可将松树针叶食尽,导致大面积松林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分别对这2种松毛虫各自不同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成分含量、比例和触角敏感性进行分析,并据此配比不同成分比例的诱芯进行诱捕效果差异检测,以此揭示这2种松毛虫各自种群间性信息素的变异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研发不同地域松毛虫种群监测和防控诱捕技术。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MS)联用技术对思茅松毛虫湖南种群、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进行性信息素分析;对马尾松毛虫江西种群、贵州种群、湖南种群和广西种群以及湖北红安地区重度危害和轻度危害2种危害类型的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进行分析;利用触角电位记录技术(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各地理种群或危害类型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样品的电生理敏感性;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测定结果,配制相应配比的诱芯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性信息素成分配比诱芯的诱蛾效果差异。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思茅松毛虫雌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发现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腺体成分。湖南种群、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间这3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存在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经EAG测试分析表明,湖南种群最佳EAG反应的3种性信息素成分的比例是100:10:25,云南种群是100:10:10,江西种群是100:10:10或者100:10:25。林间生物测试表明,湖南种群3种性信息素成分以100:10:25的比例配比诱蛾效果最佳,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是100:10:25或者100:10:10。2、马尾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均检测到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OPr)3种腺体成分;江西种群、贵州种群、湖南种群、广西种群和湖北种群间3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同一地域不同采样点地理种群间各成分含量差异较小;湖北红安地区不同危害程度2个种群间这3种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最小;3种性信息素成分比例的变化趋势与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这3种性信息素成分的剂量反应(刺激量:10ng-10μg),EAG测试值均是随着刺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危害轻度地区的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对这3种性信息素成分的反应较重度地区更敏感,但是在三种成分比例为100:80:40配比的刺激条件下,湖北红安七里种群(轻度危害)与杏花种群(重度危害)EAG反应均最强但无显著差异。100:80:30比例配制的诱芯对两个地理种群的诱捕效果均最好,且在危害重度地区诱捕数量显著高于危害轻度地区。综上分析,思茅松毛虫3种性信息素成分在湖南种群、云南种群和江西种群间存在量和比例的微小差异;马尾松毛虫3种性信息素成分在不同地理种群间比例存在的较大变化,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这可能是蔓延过程中,面临寄主等的性选择压力较弱,但各地区温度、湿度和地形等地理因素仍会对思茅松毛虫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和雄蛾对性信息素的感应产生不同影响,结合云南普洱、湖南郴州、江西九江三个地区的环境和地理因素,推测温度与湿度越高且林层底部灌木发达越有利于思茅松毛虫生存及繁殖。思茅松毛虫3个地理种群间,马尾松毛虫4个地理种群间及2种不同危害类型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差异暗示着该差异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因素等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63.421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技术路线

思茅松毛虫,提取物,处女,雌蛾


图 2-1 3 个地理种群思茅松毛虫处女雌蛾单腺体提取物 GC 分析romatography traces from analysis of hexane extracts of the single sex pheromoDendrolimus kikuchii virgin females from 3 populations群雌虫腺体提取物中除含有相对大量的 Z5,E7-12:OAc 外,还发 Z5-12:OAc。Z5,E7-12:OAc 在湖南、江西和云南种群中含量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新卫;;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危害与预测预报技术[J];北京农业;2012年09期

2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4期

3 冷海楠;迟德富;肖放;;松毛虫属部分地理种群COⅠ基因序列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4 武振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雷永松;冯春莲;赵飞;丁强;高嵩;;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捕监测技术在湖北的应用[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本文编号:2736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36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6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