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对氟吡菌胺和苯霜灵的抗药性研究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435.651
【部分图文】:
图 2-1 氟吡菌胺抗性菌株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Figure 2-1 Cross-resistance between fluopicolide and others fungicides2.4.2 抗苯霜灵突变体对 4 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测定大豆疫霉亲本菌株和抗苯霜灵突变体对苯霜灵、霜脲氰、丁吡吗啉、醚菌酯和氟吡菌胺的敏感性,用 SPSS 软件分析 EC50值(图 2-2),结果发现亲本菌株和抗药性突变体对苯霜灵的敏感性与其它四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9120、0.4640、0.4890、-0.0573,F 检验的显著水平 P 值分别为 0.0040、0.2940、0.2660 和 0.1780。其中亲本菌株和抗药性突变体对苯霜灵的敏感性与对霜脲氰的敏感性之间的显著性水平小于 0.05,说明在 P=0.05 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即苯霜灵与霜脲氰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大豆疫霉菌对苯霜灵产生抗药性之后,对霜脲氰的敏感性也会跟着降低,而与丁吡吗啉、醚菌酯和氟吡菌胺之间则不存在交互抗性。
图 2-2 苯霜灵抗性菌株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Figure 2-2 Cross-resistance between benalaxyl and others fungicides2.5 抗药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由大豆疫霉亲本菌株及抗药性突变体菌丝生长 6 d 的情况可知,抗氟吡菌胺突变体 F6-1、F6-3、F6-4 菌丝生长速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 P6497,F7-1、F7-2、F7-4 菌丝速率生长显著低于亲本菌株 P7076,抗药性突变体之间差异不显著;抗苯霜灵突变体 B6-4、B6-5、B6-7 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高于亲本菌株 P6497,抗药性突变体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且生长至第 5 d 时抗苯霜灵突变体均长满了整个平板(图 2-3)。2.6 抗药突变体的游动孢子囊产量对抗药性突变体的游动孢子囊产量测定(图 2-4),结果表明抗氟吡菌胺突变体 F6-1、F6-3、F6-4 的游动孢子囊产量比亲本菌株 P6497 分别减少了 37.93%、18.97%、29.31%,F7-1、F7-2、F7-4 的游动孢子囊产量比亲本菌株 P7076 分别减
第二章 大豆疫霉抗氟吡菌胺和抗苯霜灵突变体的获得图 2-3 大豆疫霉不同抗药突变体菌落扩展直径Figure 2-3 Mycelial growth colony diameter of different resistant mutant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能国;段小芳;凡凤;黄师荣;;柠檬醛和辛醛混合物对指状青霉的抑制作用[J];现代食品科技;2015年06期
2 周明;陈征义;申书婷;;肉桂醛的研究进展[J];经济动物学报;2015年01期
3 杨晓贺;张瑜;顾鑫;赵海红;姚亮亮;刘伟;申宏波;丁俊杰;;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J];大豆科学;2014年04期
4 翟明涛;王开运;许辉;唐剑锋;刘杰;;抗氟吡菌胺辣椒疫霉菌株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14年01期
5 崔林开;李井干;陆静;阴伟晓;王源超;;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抗性风险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任海龙;马启彬;杨存义;宋恩亮;王瑞鹏;马天翔;唐玉娟;年海;;华南地区大豆育种材料抗疫霉根腐病鉴定[J];大豆科学;2012年03期
7 王京法;李健;曹建康;姜微波;;丁香油、百里酚复合壳聚糖处理对桃采后褐腐病菌的抑制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5期
8 代瑞平;刘海;;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J];大豆科技;2011年01期
9 赵卫松;韩秀英;齐永志;王文桥;马志强;张金林;张小风;;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及其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余霞;杨丹玲;王俊峰;陈进会;;大豆疫霉病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萌;毕扬;刘西莉;;大豆疫霉对苯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其抗性机制初探[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侯军;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夏晓明;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对戊唑醇的抗性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盖迪;大豆疫病防治药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秋月;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药性风险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国莉玲;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抗甲霜灵菌株生物学特性及AFLP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年
4 曹舜;大豆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监测及有效药剂筛选[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5 赵卫松;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马建英;灰霉病菌对啶菌VA唑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评估[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董立明;大豆疫霉菌毒力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化波;中国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和大豆种质抗病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2825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2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