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SPVD甘薯幼苗叶片在不同温度下的脂质代谢规律研究
【学位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435.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RNA病毒复制与宿主脂质代谢相关性研究进展
1.1.1 正义链RNA病毒概述
1.1.2 正义链RNA病毒对宿主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1.1.3 正义链RNA病毒侵染对宿主脂质代谢的影响
1.1.4 宿主脂质代谢干预抑制病毒复制
1.2 温度改变植物RNA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2.1 温度对植物-病毒相互作用的影响
1.2.2 温度对宿主RNA沉默活性、防御酶活性和病毒迁移速率的影响
1.3 高温对植物脂质代谢的影响
1.3.1 高温对植物脂质代谢的影响
1.3.2 高温对脂质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1.4 甘薯病毒病(SPVD)研究进展
1.4.1 SPVD概述及研究进展
1.4.2 SPVD的防治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常温下SPVD对徐薯22叶片脂质组和脂质代谢基因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材料筛选、培养与处理
2.2.1 仅感染SPFMV和SPCSV甘薯幼苗的筛选
2.2.2 脱毒苗的制备
2.2.3 常温下实验幼苗培养和采样方法
2.2.4 药理学实验处理和采样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3.3 脂质组的测定
2.3.4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3.5 SPFMV-CP、SPCSV-CP和SPCSV-RNase3相对表达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甘薯幼苗病毒感染的筛选和统计结果
2.4.2 常温下SPVD薯苗叶片脂质组变化规律
2.4.3 常温下脱毒薯苗和SPVD薯苗叶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2.4.4 常温下PLD抑制剂和细胞自噬途径抑制剂对SPVD薯苗叶片病毒滴度的影响
2.5 小结
3 高温下SPVD薯苗叶片脂质代谢变化规律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材料筛选、培养与处理
3.2.1 仅感染SPFMV和SPCSV病毒甘薯幼苗的筛选
3.2.2 夏季高温条件下幼苗的培养和采样方法
3.2.3 药理学实验处理和采样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主要仪器
3.3.2 主要试剂
3.3.3 SPFMV-CP、SPCSV-Hsp70相对定量
3.3.4 脂质组的测定
3.3.5 脂质代谢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检测
3.3.6 TG脂滴(LDs)荧光成像
3.3.7 SPFMV亚基因组基因和SPCSV-CP相对表达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温条件下SPVD薯苗叶片脂质组变化规律
3.4.2 高温条件下SPVD薯苗叶片脂质代谢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3.4.3 高温条件下TG水解抑制剂对SPVD薯苗叶片中SPFMV和SPCSV相对丰度的影响
3.5 小结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福刚;韩笑;金平;石磊利;韩双花;陈丽君;刘恩良;;6个甘薯品种抗旱性的比较筛选与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21期
2 崔强旺 曹子怡 贾光红 熊梅 覃华勇 周日秀 聂明建*;低温胁迫对4个菜用甘薯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年期
3 王荫墀;山东省老科协、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鲜食甘薯品种开发"课题组;;优质鲜食甘薯品种与栽培要点[J];山东蔬菜;2002年01期
4 骆乐谈;詹生华;赵琳;石江;应武;;甘薯新品系引进筛选试验[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7年02期
5 ;新品种新技术破解甘薯病毒病[J];种业导刊;2017年11期
6 蔡玉虎;吕钊钦;;履带式小型甘薯秧蔓处理机的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8年03期
7 王海岗;吕建珍;陈凌;王君杰;;不同甘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比较[J];农业科技通讯;2017年02期
8 林亮亮;俞祖兴;陈云善;吴绍勇;俞兆师;林民洙;;福清市9个甘薯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9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禹阳;;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7年12期
10 付雪娇;周桦楠;潘家荃;刘冠求;崔亮;孟令文;;不同肥密条件对甘薯品种辽薯3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史春余;番茄、甘薯专用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其生物学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2 柳哲胜;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勇为;甘薯淀粉酶组织特异性及基因克隆和表达[D];四川大学;2006年
4 陈观水;甘薯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5 李育明;中国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高淀粉轮回选择群体改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6 罗红蓉;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的EST-SSR分子标记和遗传转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程瑞锋;水培甘薯连续生产系统构建及根系功能分离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张超凡;湖南甘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平艳飞;感染SPVD甘薯幼苗叶片在不同温度下的脂质代谢规律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2 孙讯;干制条件下不同品种甘薯的加工适应性及其多酚组成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3 陈方怡;福州山地甘薯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4 罗玉龙;起垄方式对玉/苕套作中甘薯生长、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7年
5 敬夫;施N期对甘薯不同品种产量、营养吸收及品质形成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7年
6 马辉;特色甘薯品种主要性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蔡玉虎;甘薯收获与秧蔓回收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仿真[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8 陈燕;甘薯烧酒生产工艺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9 刘奕君;甘薯真菌性病害调查及3种贮藏期病害的病原菌鉴定[D];广西大学;2017年
10 张小贝;海南菜用甘薯品种引进试种及其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9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3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