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性信息素成分与合成通路相关基因鉴定研究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3.4
【部分图文】:
图 1-1.不同性信息素的类型[13]Fig1-1 Different types of sex pheromone.1.3 性信息素的应用昆虫性信息素及其类似物在农林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干扰昆虫交配繁殖、测报与诱捕等功能。昆虫性信息素及其类似物不仅可引诱种内其他个体,也可以导致性信息素在自然条件下的释放受到干扰。有学者曾在 1965 年提出一
ynthase)催化丙二酰辅酶与 NADPH 形成饱和脂肪酸,脂肪酸转移酶(FattyAcransport Protein)催化性腺中的长链脂肪酸形成相应的酰基辅酶 A 衍生物,过脱氢酶(Desaturase)引入双键。脂肪酰还原酶(FattyAcyl Reductase)催肪酰前体反应生成相应的醇类信息素。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醇类性信息素成为相应的醛类性信息素。而 Type II 类性信息素的合成通路被研究透彻。该通路以食物中的亚麻酸或亚油酸为底物,在绛色细胞中形成烃前体后,通过血淋巴以脂蛋白为载体从绛色细胞运输到性腺内。这种前体不经过任何反应被性腺分泌到体外,也可以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环氧烯被释放到环境中[11]。目前利用 RNA 干扰技术已经证明了酶类在性信息素合的重要作用,如家蚕中的一个酰基辅酶 A 去饱和酶(acyl-CoA desaturase)个脂肪酰还原酶(fatty- acyl reducturase)已被证明在性信息素的合成通路中作用[16-18]。如今,有多种鳞翅目 DES 基因功能得到了验证[19]。在家蚕、棉铃玉米螟的 FAR 基因功能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验证[16, 20, 21],ACC,FAS 等的分子特性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22]。性信息素合成通路的推测图如下所示, 1-2:
生美国白蛾幼虫是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但要求在微风或无风的条件下。放置含有有毒液体棉球的诱捕器引诱雄性昆虫,也是十分常见的捕杀方式[26]。利用有针对性的性信息素的防治方式会从根源上减少美国白蛾的交配次数,从而减少子代数。科学家们对于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是测定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有效工具。通过提取性腺,测定美国白蛾共具有 4 种性信息素。其中两种 TypeⅠ性信息素(9Z,12Z)-9,12-octadecadienal(I), (9Z,12Z,15Z)-9,12,15-octadecatrienal(II),两种 Type II 性信息素 cis-9,10-epoxy-(3Z,6Z)-3,6-henicosadiene (III)和 cis-9,10-epoxy-(3Z,6Z)-1,3,6-henicosatriene (IV)。不同地区的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四种组分的比例是不同的,但前三种性信息素的比例是极其相似的[27]。因为对于吸引美国白蛾雄性起关键作用的信息素组分是 TypeⅠ性信息素且合成此类性信息素的通路已经被揭示,所以利用基因水平的手段对此类性信息素的合成进行干扰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美国白蛾雌雄性的交配概率,从而减少种群密度。根据前人对美国白蛾研究结果,对美国白蛾 TypeⅠ性信息素合成通路进行推测,见图 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红珍;李湘涛;;昆虫的性信息素求偶行为[J];生物学教学;2017年09期
2 苏植;;1月下旬病虫动态及相关植保技术和设备[J];农家致富;2017年02期
3 邢茂德;耿军;徐刚;边文波;刘萍;马四国;;绿盲蝽性信息素盒在棉田绿盲蝽测报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10期
4 李咏玲;曹天文;王瑞;韩福生;张金桐;;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韦卫;赵莉蔺;孙江华;;蛾类性信息素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06年05期
6 倪静;白国义;曹琳;张方丽;;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合成研究探索[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2年06期
7 伊藤文成;李春荣;;香鱼产卵及雌雄之间以性信息素交换信息[J];国外水产;1994年01期
8 任自立,赵刚,徐建华,朱海清;国槐尺蠖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J];昆虫学报;1991年03期
9 陈家威;蒋济隆;潘贻军;;立体定向合成粘虫性信息素[J];有机化学;1987年05期
10 张善干,张玉华,陈德明;青海草原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组织学[J];动物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淑珍;黄刺蛾性信息素的鉴定、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估[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2 乔征磊;圈养东北虎繁殖期的行为、性激素和性信息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3 常贺坦;棉铃虫和烟青虫识别性信息素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陈亮稳;秀丽隐杆线虫挥发性信息素介导辐射旁效应和适应性反应偶联过程和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邓建宇;昆虫信息素剂型的研究和植物气味物质对昆虫信息素诱蛾效果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王子坤;基于甾体降解废弃物(R)-4-甲基-δ-戊内酯合理利用的昆虫信息素等天然产物的合成[D];兰州大学;2007年
7 向玉勇;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8 张进;斜纹夜蛾与棉铃虫化感基因鉴定及受体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9 张涛;几种蛀果害虫性信息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徐振;小菜蛾抗阿维菌素品系、抗虫酰肼品系及敏感品系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同;美国白蛾性信息素成分与合成通路相关基因鉴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婵;黏虫Mythimna separata性信息素受体及神经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王琪;苜蓿盲蝽性信息素受体的鉴定与功能分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田志强;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5 孙付存;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6 杨苓;重庆地区桃蛀螟性信息素组分比例及其结合蛋白的鉴定[D];西南大学;2018年
7 王文铎;亚致死剂量磷化氢熏蒸对嗜虫书虱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影响[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8 廖凌云;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及其性信息素粗提物应用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马卫丽;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娟娟;酿酒酵母性信息素传导途径中几个重要基因的敲除和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6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5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