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荷纳米塑料在拟南芥体内的毒性、吸收和积累
发布时间:2020-10-29 14:56
微塑料(塑料5 mm,包括100 nm的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关注,其主要来源于大型塑料垃圾的降解碎裂或直接的环境排放。尽管许多研究报道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但它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由于大多数汇入海洋中的微塑料都来源于陆地,研究人员也开始越来越关注陆地环境中纳米塑料的归趋和运输,特别是农业土壤。然而,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陆地植物中纳米塑料的内化和转运。陆生植物作为陆地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组分,对控制食物链的结构和陆地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la)作为受试生物,系统研究了不同电荷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H2,PS-SO3H)对拟南芥的植物毒性效应、吸收方式及分布规律。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暴露在不同浓度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0.3 g/kg和1.0 g/kg)7周后,土壤体系中整株拟南芥的株高、鲜重及果荚叶绿素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固体培养基体系中,暴露在不同浓度PS-NPs(10、50、100 μg/ml)10天后,拟南芥幼苗的主根伸长受到显著的抑制。其中,拟南芥受抑制程度取决于PS-NPs的电荷及浓度,带正电荷的PS-NPs对拟南芥的毒性作用更为显著。(2)通过转录组学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和GO功能聚类分析发现,带正电的PS-NPs可以诱导更多差异基因的表达,其主要涉及到色素类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对水的响应、对ROS的响应、温度调节和昼夜节律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对于PS-S03H,主要涉及到萜类物质、对化学毒性物质和缺水响应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对转录组数据中的基因进行筛选,发现PS-NH2可以诱导更多抗氧化活性以及与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相关基因的下调。对根部H2O2和O2-水平检测发现,在PS-NPs处理下02-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而PS-NH2处理可以诱导根部更多H2O2的积累。(3)通过根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PS-NPs可以使分生组织和成熟区细胞长度减短。对于PS-NH2处理,这种抑制效果更为显著。(4)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电荷的PS-NPs在植物根部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对于负电的PS-NPs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内化,并被吸收到成熟区的木质部和中柱附近。而对于带正电的PS-NPs,在根组织内观察到的荧光较少,荧光大多分布在根部表面和根毛上。这也暗示了 PS-NPs可以被成熟区的根毛吸收,并通过质外体途径内化至中柱附近。(5)高效液相色谱对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分析发现,PS-NPs可以促进根部更多草酸的分泌,尤其是PS-NH2。我们的研究结果直接证明了植物对纳米塑料的吸收积累及其毒性作用。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它将提供对陆地环境中微塑料或纳米塑料的生态效应、农业可持续性和人类健康更深入的理解。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03.23
【部分图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粮食生产。除了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直接影响外,微塑料也可以作为载体将其??他污染物运输到生物体中[73]。这些污染物可以吸附到环境中的微塑料中并在摄入??后解吸,提高污染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在食物链中产生毒性和积累(图2)。鉴??于微塑料的环境持久性及其对生物体的选择性毒性,有可能对物种性状进行选择??性应激,从而对表型,遗传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1.3.2植物中ENMs的转录组学响应??ENMs在植物中的内化被认为是一种智能传递系统,因为它们通过靶向特定细??胞器的基因或DNA进入植物到目前为止,对植物中ENMs介导的植物毒性??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然而,转录组学分析提供了有关ENMs诱导的高等植物毒??性的信息知识,因为它可以提供基因上调和下调之间的联系?2,1%。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植物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己经完成。这提供了通过使用转录组学方法和??包含测试毒物的数据库来比较暴露和未暴露植物与毒物之间的基因组谱的可能性。??目前,组学方法己经成功地识别了某些反应,这些反应指向潜在的毒性途径和??ENMs的作用模式。暴露在ENMs环境下显然会引发一种普遍的应激反应,大量??证据表明氧化应激是其驱动因素之一。然而,ENMs暴露也与一系列基因的调节有??关,这些基因涉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根的发育以及激素信号传导,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图3)。??
??通过FTIR对合成材料表面所含官能团进行分析表征如图2-2。采用400?4000??cm-1范围的FTIR光谱对各官能团的可能变化进行识别。从PS-S03H样品的FTIR??光谱图中可以看出,样品在]601.2?cnr1,1583.3?cm-1,1452.3?cm-1?和?698.4?cm-1?频??带处有特征峰,这是由聚合物中单取代苯的刚性振动引起的。3025.8?cm-1,3059.8??cnr1和3082.3?cm-1处的峰对应的是苯环本身的C-H键的伸缩振动。此外,还可以??看到样品在2850.6?cm-1,?2922.1?cnr1频带处有特征峰,这是-CH2-的C-H键伸缩振??动造成的。1452.3?cm-1,1493.1?cm-1频带处的峰对应-CH2-的弯曲振动。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反应制得的样品即为聚苯乙烯(PS)。??对于?PS-NH2,样品在?1601.2?cm-1,1583.3?cnr丨,1452.3?cnr1?和?698.4?cm-丨频带??处有特征峰,这是由聚合物中单取代苯的刚性振动引起的。3025.8?cnr1,3059.8?cnr1??和3082.3?cnr1处的峰对应的是苯环本身的C-H键的伸缩振动。此外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61059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03.23
【部分图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粮食生产。除了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直接影响外,微塑料也可以作为载体将其??他污染物运输到生物体中[73]。这些污染物可以吸附到环境中的微塑料中并在摄入??后解吸,提高污染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在食物链中产生毒性和积累(图2)。鉴??于微塑料的环境持久性及其对生物体的选择性毒性,有可能对物种性状进行选择??性应激,从而对表型,遗传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1.3.2植物中ENMs的转录组学响应??ENMs在植物中的内化被认为是一种智能传递系统,因为它们通过靶向特定细??胞器的基因或DNA进入植物到目前为止,对植物中ENMs介导的植物毒性??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然而,转录组学分析提供了有关ENMs诱导的高等植物毒??性的信息知识,因为它可以提供基因上调和下调之间的联系?2,1%。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植物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己经完成。这提供了通过使用转录组学方法和??包含测试毒物的数据库来比较暴露和未暴露植物与毒物之间的基因组谱的可能性。??目前,组学方法己经成功地识别了某些反应,这些反应指向潜在的毒性途径和??ENMs的作用模式。暴露在ENMs环境下显然会引发一种普遍的应激反应,大量??证据表明氧化应激是其驱动因素之一。然而,ENMs暴露也与一系列基因的调节有??关,这些基因涉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根的发育以及激素信号传导,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图3)。??
??通过FTIR对合成材料表面所含官能团进行分析表征如图2-2。采用400?4000??cm-1范围的FTIR光谱对各官能团的可能变化进行识别。从PS-S03H样品的FTIR??光谱图中可以看出,样品在]601.2?cnr1,1583.3?cm-1,1452.3?cm-1?和?698.4?cm-1?频??带处有特征峰,这是由聚合物中单取代苯的刚性振动引起的。3025.8?cm-1,3059.8??cnr1和3082.3?cm-1处的峰对应的是苯环本身的C-H键的伸缩振动。此外,还可以??看到样品在2850.6?cm-1,?2922.1?cnr1频带处有特征峰,这是-CH2-的C-H键伸缩振??动造成的。1452.3?cm-1,1493.1?cm-1频带处的峰对应-CH2-的弯曲振动。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反应制得的样品即为聚苯乙烯(PS)。??对于?PS-NH2,样品在?1601.2?cm-1,1583.3?cnr丨,1452.3?cnr1?和?698.4?cm-丨频带??处有特征峰,这是由聚合物中单取代苯的刚性振动引起的。3025.8?cnr1,3059.8?cnr1??和3082.3?cnr1处的峰对应的是苯环本身的C-H键的伸缩振动。此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制成“令人惊奇”的纳米塑料[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年05期
2 ;纳米塑料走向工业化生产[J];塑料制造;2006年04期
3 ;纳米塑料产业化将成现实[J];化学工程师;2004年01期
4 ;纳米塑料产业化将成现实[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4年05期
5 张先禹,浦鸿汀,王莹,杨妙梁;纳米塑料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上海汽车;2003年07期
6 丰色;纳米塑料[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12期
7 漆宗能,马永梅,张世民,张泽源,岳群;纳米塑料[J];塑料包装;2002年01期
8 孙载坚;尼龙-66纳米塑料[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2年05期
9 ;国家863计划项目——“纳米塑料新材料”问世[J];塑料工业;2001年03期
10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塑料[J];发明与革新;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晓东;不同电荷纳米塑料在拟南芥体内的毒性、吸收和积累[D];山东大学;2019年
2 付仕亮;纳米塑料的研究及其在塑料母料生产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方宏;聚乙烯纳米塑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4 平仙隐;钙基膨润土的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5 滕传新;微/纳米塑料光纤的制备及其光传感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1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6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