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条纹花叶病毒γb蛋白的磷酸化及其与寄主激酶STY46互作的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7 19:37
   磷酸化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植物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的复制酶、运动蛋白、外壳蛋白和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 of RNA silencing,VSR)被磷酸化后都可以调节病毒的侵染和致病性。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y striosaic virus,BSMV)是一种ss(+)RNA病毒,它编码的γb蛋白在植物防御和病毒反防御的军备竞赛中具有多重功能,但γb蛋白是否存在磷酸化修饰及其对病毒侵染和寄主响应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γb蛋白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并对本生烟激酶STY46通过与γb蛋白互作负调控BSMV侵染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首先利用丝氨酸磷酸化特异抗体(anti-phosphoserine)检测到BSMVI γb蛋白在受侵染的植物体内存在磷酸化修饰,经体外磷酸化实验和质谱分析,证明γb蛋白可以被本生烟中类PKA蛋白激酶磷酸化,Ser-96是其主要的磷酸化位点。γb蛋白非磷酸化突变体病毒(BSMVS96A和BSMVS96R)诱导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产生细胞坏死反应,病株中的病毒积累量减少,而模拟磷酸化突变体病毒BSMVS96D的致病症状与野生型病毒一致,说明γb的磷酸化状态影响了 BSMV的致病性和病毒积累量。γb蛋白非磷酸化突变体S96A的VSR活性显著减弱,而模拟磷酸化突变体S96D的VSR活性与野生型γb相当。γb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不影响其自身互作和多聚化能力,但磷酸化化后可增强其结合21 nt siRNA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γb蛋白被PKA磷酸化是其发挥VSR活性进而抑制寄主RNA沉默所必需的。除抑制植物RNA沉默外,γb蛋白被PKA磷酸化还能够抑制寄主的细胞坏死反应。利用瞬时表达、转基因植株组成型表达和通过γb缺陷型病毒(BSMV△γb)侵染表达等实验,证明来源于其它病毒的RNA沉默抑制子均不能抑制BSMVS96A引起的细胞坏死反应,只有回补正常功能的Yb蛋白才能有抑制作用。证明磷酸化的γb蛋白对植物细胞坏死反应的抑制独立于其VSR活性,这两种抑制作用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的。因此,γb在Ser-96被PKA磷酸化对于维持病毒持续侵染和寄主适度反应的平衡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发现BSMV yb蛋白与本生烟激酶NbSTY46在体内和体外直接互作,γb的BM结构域(aa 19-47)和STY46激酶家族的保守氨基酸Thr-436分别是互作的关键区和关键氨基酸。NbSTY46的Thr-436突变为A(T436A)后,不仅其自磷酸化活性丧失,而且既不能与γb互作也不能将γb磷酸化。BSMV侵染不影响NbSTY46表达水平,也不改变其亚细胞定位。瞬时表达和转基因组成型超表达NbSYT46激酶均抑制病毒的侵染和复制,而通过转基因下调本生烟NbSYT46的表达可加重BSMV的症状,增加病毒积累量,且NbSTY46对病毒侵染的负调节依赖其激酶活性。超表达NbSTY46不影响γb的VSR活性,但竞争性BiFC的初步结果暗示NbSTY46有可能抑制γb蛋白与复制酶αa的互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自磷酸化的本生烟激酶NbSYT46通过与γb直接互作并将其磷酸化负调节BSMV的复制,进而抑制BSMV的侵染。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病毒蛋白磷酸化如何平衡病毒的持续侵染和寄主的适度反应,以及植物激酶蛋白在病毒与寄主互作中的防御功能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432.41
【部分图文】:

抗病毒,机制,基因沉默,病毒


图1-1抗病毒RNA沉默通路以及不同RNA沉默抑制子发挥功能的机制(Crorbaetal.,?2015)??植物体内主要包括两种水平的基因沉默:转录水平上的基因沉默TGS?(右)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TGS?(左)。??其中RNA病毒的VSR主要抑制PTGS,?DNA病毒主要抑制TGS。红色标注代表各个VSRs发挥功能的机制。??植物通过RNA沉默途径来抵抗病毒的侵染,为了抵抗植物的抗病毒RNA沉默,病毒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一类蛋白,称之为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viral?suppressor?of?RNA??silencing,?VSR)。目前己报道的RNA沉默抑制子有50多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植物病毒属??2??

细胞坏死,反应模型,互作,质膜


图1-2?TCV?CP-HRT介导的细胞坏死反应模型(Zhu?etal.,?2014)??HRT主要存在于质膜上,随着TCV的侵染,HRT可以识别CP蛋白,此时可以诱导大部分的DRB4重新定位到细??胞质中,与CP互作。KDS1通过与HRT互作增强HRT-CP介导的细胞坏死反应,CRT1通过与HRT互作维持其蛋??白稳定性,但二者均不与TCVCP互作,作者推测CP介导的HR反应的激活可能与其减弱HRT-DRB4的互作相关。??(2)?PVX?P25蛋白引起的类HR?(HR-like)坏死反应??PVX的基因组由一条正义单链RNA组成,编码三联体运动蛋白(triple?gene?block,?TGB)。其??

病毒复制,亚基因组,蛋白,复制酶


旋实验发现yb在体外确实可以促进aa将dsRNA打开为ssRNA,而且当丫b丧失结合ssRNA的能??力时,便不能促进aa的解旋能力(Zhang?et?al.,2017)。通过以上结果,Zhang等人提出了?yb参与??BSMV复制的模型(图1-4):??妙?if??ndsRi?/?多、??1v—?丨丨丨IT_?丨?111(+)??、?公/b?^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Yb?Recruitment?of?yb??.?Yb?/?I??7?TbTb(^j丨丨丨ill丨丨丨IiiIiIii川丨丨"I川丨丨??(+)gRNA?V?\?%miniiiiiimiiiiiiii??Cy’nding??Trans.at.cn?V??图1-4?BSMVyb蛋白参与病毒复制的模型(Zhang?el?al.,?2017)??在复制的初始阶段,cia和ya蛋白从亚基因组翻译出来并形成病毒复制复合物(viral?replication?complex,?VRC)。aa??复制酶亚基与Ya复制酶相互作用,定位于叶绿体。VRC形成后,复制酶可以利用亲本gRNA作为模板合成负链??gRNA,两条链形成dsRNA。首先,以dsRNA为模板合成正链RNA以利于aa和丫a复制酶亚基的翻译,随后,合??成负链RN/^并且aa通过与7b蛋白互作将其募集至叶绿体,通过增强aa解螺旋酶活性来促进病毒的复制。??1.1.3?VSRs与宿主蛋白的互作研究??植物通过抗病毒RNA沉默途径来防御病毒的侵染,病毒为了成功的侵染植物进化出RNA沉??默抑制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大港油田成功应用多氢酸分流深部酸化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1期

2 龚庆芳,孙军勇,顾国贤;生物酸化技术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5年11期

3 宁廷伟;;胜利油田酸化技术的发展[J];油田化学;1990年03期

4 张松;;新型酸化技术在胜坨油田低渗透油藏应用[J];内江科技;2017年04期

5 马越;佟汉林;;多氢酸酸化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J];石化技术;2017年09期

6 夏光;刘春祥;孙林;周际永;宋爱莉;山金城;高建崇;;暂堵酸化技术在渤海油田注水井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7 陈敏;吐哈油田砂岩酸化技术取得突破[J];天然气工业;2000年05期

8 陈高松;陈根强;;钙质砂岩地层的磷酸酸化技术研究[J];油田化学;1991年03期

9 王子栋;王春丽;;生物酸化技术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J];啤酒科技;2010年03期

10 徐建华;李勇;于友元;任晓强;李丛容;;高浅北区水平井均匀酸化技术[J];钻采工艺;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璇;大麦条纹花叶病毒γb蛋白的磷酸化及其与寄主激酶STY46互作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 郑云川;高温非均质砂岩储层变粘胶束酸分流酸化技术及酸岩反应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3 周万富;砂岩油田酸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岳江河;高孔高渗非均质砂岩油藏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5 邱结华;水稻种子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与OsbZIP72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旭博;刘峁塬区块长4+5储层螯合酸酸化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年

2 米强波;鄂北气田太2气层水力压裂复合酸化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青旭东;靖安油田暂堵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4 赵磊;牛35块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5 孙凤萍;砂岩油藏水平井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6 闫旭;低孔渗碳酸盐岩储层纤维暂堵转向酸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7 王瑞琳;稠油屯途径选择性堵水酸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田野;高升油田多氢酸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宫秀坤;吉林油田新型缓速酸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曲冠政;甜菜碱类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酸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7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87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