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叶斑病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4 08:02
棉花叶斑病在世界各大植棉区普遍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棉花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但各地报道引起棉花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对其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新疆,是全国最大的棉区,也是国内叶斑病发生较重的棉区,但对其病原种类基本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2016年4月下旬至5月底北疆棉区持续降雨,气温偏低,导致棉花叶斑病暴发,不少地方发病率高达100%,尽快搞清其病原种类对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开展了本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新疆棉花叶斑病的病原种类进行鉴定,明确新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异同;第二,棉花叶斑病病菌接种方法的研究,为该病害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测定环境条件对棉花叶斑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第四,新疆棉花叶斑病病原菌的RAPD分析,以此揭示各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与菌株来源、采集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经调查、分离纯化和鉴定,2016年和2017年在石河子、昌吉、博乐、阿勒泰、阿克苏、喀什、和田等7个地区30个单位等植棉区发生的棉花叶斑病,根据其形态特征,结合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棉花叶斑病田间症状Fig.2-1SymptomsofAlternarialeafspotofcottoninfield注:A苗期症状;B成株期症状;C茎秆症状;D苞叶症状Note:ASymptomsofseedlingstage;BSymptomsofadultstage;CSymptomofstem;DSymptomofbract.
2.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图 2-2 链格孢(A1、A2、A3)、细极链格孢(B1、B2、B3)和大孢链格孢(C1、C2、C3)菌落、分生孢子及着生方式Fig. 2-2 A. alternata (A1, A2, A3) , A. tenuissima (B1, B2, B3)and A. macrospora (C1, C2, C3)colonies, sub spore and the mode of productionC1C2
D图 2-3 40 个菌株 ITS 区 PCR 扩增 1-10 为北疆苗期采;B.11-20 为北疆成株期采;C. 21-40 为南疆成株期采;Y 为阴性对照,M 为标准 DL,Fig. 2-3 The result of the PCR of 40 pathogens’ITSeedling stage of Northern Xinjiang; B: 11-20,Adult stag: 21-30, Seedling stage of Southern Xinjiang; D: 31-40,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卢秀茹,贾肖月,牛佳慧.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1)
[2]北疆沿天山北坡一带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菌的鉴定[J]. 杨超,张国丽,任毓忠,钟杨琼,高祥雷,李卓,张亚平,李国英. 植物保护. 2017(03)
[3]链格孢属小孢子种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 刘振亚,熊仁次,朱天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5(02)
[4]中国部分棉区棉花轮纹斑病病原菌“种”的初步鉴定[J]. 张文蔚,李莎,简桂良,司宁,齐放军. 棉花学报. 2014(03)
[5]棉花轮纹斑病成株期田间消长动态研究[J]. 张文蔚,李莎,齐放军,简桂良. 中国棉花. 2014(02)
[6]黑龙江省链格孢属病原菌的RAPD分析[J]. 姚亮亮,丁俊杰,张铉哲,顾鑫,杨晓贺,赵海红,申宏波,刘伟. 中国马铃薯. 2013(06)
[7]新疆棉花生产技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田立文,崔建平,徐海江,郭仁松,林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4)
[8]红枣黑斑病发病研究及药剂防治试验[J]. 蔡龙. 山西果树. 2013(03)
[9]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J]. 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1)
[10]使用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J]. 龚江,石培春,李春燕. 农业网络信息. 2012(04)
博士论文
[1]部分菊花近缘种属植物黑斑病苗期抗性及hrfA基因转化菊花的研究[D]. 许高娟.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链格孢属真菌现代分类方法研究[D]. 孙霞.山东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棉花轮纹斑病接种方法的优化及MAPK在抗轮纹斑病中作用的研究[D]. 王婧.山西师范大学 2017
[2]新疆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鉴定、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D]. 杨超.石河子大学 2017
[3]桃黑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D]. 霍鹏升.扬州大学 2016
[4]新疆红枣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D]. 王志霞.石河子大学 2013
[5]棉花轮纹斑病及其拮抗细菌的筛选和鉴定[D]. 李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6]河南省小麦黑胚病优势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遗传多样性及rDNA ITS序列分析[D]. 郜瑞敏.河南农业大学 2009
[7]大蒜紫斑病病菌生物学特性及粗毒素培养条件研究[D]. 沈永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苍术黑斑病病原学研究[D]. 王义勋.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16109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棉花叶斑病田间症状Fig.2-1SymptomsofAlternarialeafspotofcottoninfield注:A苗期症状;B成株期症状;C茎秆症状;D苞叶症状Note:ASymptomsofseedlingstage;BSymptomsofadultstage;CSymptomofstem;DSymptomofbract.
2.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图 2-2 链格孢(A1、A2、A3)、细极链格孢(B1、B2、B3)和大孢链格孢(C1、C2、C3)菌落、分生孢子及着生方式Fig. 2-2 A. alternata (A1, A2, A3) , A. tenuissima (B1, B2, B3)and A. macrospora (C1, C2, C3)colonies, sub spore and the mode of productionC1C2
D图 2-3 40 个菌株 ITS 区 PCR 扩增 1-10 为北疆苗期采;B.11-20 为北疆成株期采;C. 21-40 为南疆成株期采;Y 为阴性对照,M 为标准 DL,Fig. 2-3 The result of the PCR of 40 pathogens’ITSeedling stage of Northern Xinjiang; B: 11-20,Adult stag: 21-30, Seedling stage of Southern Xinjiang; D: 31-40,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卢秀茹,贾肖月,牛佳慧.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1)
[2]北疆沿天山北坡一带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菌的鉴定[J]. 杨超,张国丽,任毓忠,钟杨琼,高祥雷,李卓,张亚平,李国英. 植物保护. 2017(03)
[3]链格孢属小孢子种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 刘振亚,熊仁次,朱天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5(02)
[4]中国部分棉区棉花轮纹斑病病原菌“种”的初步鉴定[J]. 张文蔚,李莎,简桂良,司宁,齐放军. 棉花学报. 2014(03)
[5]棉花轮纹斑病成株期田间消长动态研究[J]. 张文蔚,李莎,齐放军,简桂良. 中国棉花. 2014(02)
[6]黑龙江省链格孢属病原菌的RAPD分析[J]. 姚亮亮,丁俊杰,张铉哲,顾鑫,杨晓贺,赵海红,申宏波,刘伟. 中国马铃薯. 2013(06)
[7]新疆棉花生产技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田立文,崔建平,徐海江,郭仁松,林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4)
[8]红枣黑斑病发病研究及药剂防治试验[J]. 蔡龙. 山西果树. 2013(03)
[9]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J]. 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1)
[10]使用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J]. 龚江,石培春,李春燕. 农业网络信息. 2012(04)
博士论文
[1]部分菊花近缘种属植物黑斑病苗期抗性及hrfA基因转化菊花的研究[D]. 许高娟.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链格孢属真菌现代分类方法研究[D]. 孙霞.山东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棉花轮纹斑病接种方法的优化及MAPK在抗轮纹斑病中作用的研究[D]. 王婧.山西师范大学 2017
[2]新疆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鉴定、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D]. 杨超.石河子大学 2017
[3]桃黑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D]. 霍鹏升.扬州大学 2016
[4]新疆红枣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D]. 王志霞.石河子大学 2013
[5]棉花轮纹斑病及其拮抗细菌的筛选和鉴定[D]. 李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6]河南省小麦黑胚病优势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遗传多样性及rDNA ITS序列分析[D]. 郜瑞敏.河南农业大学 2009
[7]大蒜紫斑病病菌生物学特性及粗毒素培养条件研究[D]. 沈永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苍术黑斑病病原学研究[D]. 王义勋.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16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91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