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和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多样性、致病力分化以及交互侵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22:19
  黄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兼种传的病害,大丽轮枝菌是其主要的病原菌。由于大丽轮枝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因此能够侵染马铃薯和向日葵,并对马铃薯和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对采集于不同地点的马铃薯和向日葵的大丽轮枝菌进行了营养亲和型、生理小种、交配型、致病力分化及IGS位点聚类研究,得到如下的结果:1.利用国际通用的大丽轮枝菌不同亲合组的标准菌株对供试的马铃薯和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菌株进行营养亲和群的划分,结果表明,供试的29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被划分为3个营养亲和群,即VCG2B、VCG4B和VCG4A,其中共11份菌株鉴定为VCG2B型,占比为37.9%;2份菌株鉴定为VCG4B,占比为6.9%;16份菌株鉴定为VCG4A型,占比为55.2%。供试的29株向日葵大丽轮枝菌中也划分为3个和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相同的亲和群,其中10份菌株为VCG2B型,占比为34.5%;12份菌株为VCG4B型,占比为41.4%;共有7份菌株鉴定为VCG4A型,占比为24.1%。2.利用国际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小种1(race1)和生理小种2(race2)的通用引物对供试的马铃薯和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进行了生理小...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向日葵和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多样性、致病力分化以及交互侵染的研究


rDNA结构示意图

形态图,突变体,形态,大丽轮枝菌


图 2 营养体亲和(A)及不亲和(B)的菌落的形态Fig.2 The colonial morphology of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菌株中共筛到突变体 315 株,且每5 个之间。根据突变体在 CDA,CO,CH 三种培养基上的体数目最多,共有 298 个,占突变体总数的 94.6%;N 5.4%,没有筛选到 Nit3 突变体。株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菌株中共筛得突变体 287 株,其中 为 85.37%;NitM 突变体 42 株,所占比例为 14.63%(表日葵大丽轮枝菌各菌株的不同突变体与标准菌株进行示。供试的 29 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划分为 3 个亲和群即B;其中 VCG4A 有 16 株,所占比例最高,为 55.2%,和河北省等地;VCG2B 的菌株共有 11 株,所占比例为

数量统计,向日葵,马铃薯,菌株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号地 向日葵 GYC8 7 2 9 2B4 号地 向日葵 GYC11 11 0 11 2B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州特克斯县 向日葵 78--9 6 0 6 2B博尔塔拉自治州温泉县 向日葵 Tuo3 9 1 10 2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延寿县向日葵杂交制种技术[J]. 邱绍鲁.  种子世界. 2016(12)
[2]马铃薯黄萎病与枯萎病防治[J]. 张治军.  西北园艺(蔬菜). 2016(06)
[3]宁夏向日葵黄萎病发生及防治[J]. 刘继霞,山军建,曾宝安,马员春.  种子科技. 2016(10)
[4]乌昌地区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种类及5种新记录[J]. 王丽丽,日孜旺古丽·苏皮,李克梅,王慧,罗明.  新疆农业科学. 2011(02)
[5]国内外向日葵施肥栽培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 妥德宝,安昊,张君,李振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06)
[6]陕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营养亲和性[J]. 李卫,侯丽娟,刘燕霞,毛岚,杨家荣,俞征.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8)
[7]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浅析[J]. 吴承金,殷红清,李大春,程群.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5)
[8]我国葵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探讨[J]. 赵菊莲.  中国种业. 2009(01)
[9]我国向日葵育种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 金梦阳,危文亮,严新初.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10]国内向日葵发展概况及经济价值[J]. 曹孟梁.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 2008(06)

博士论文
[1]土传黄瓜枯萎病致病生理机制及其与氮素营养关系研究[D]. 王敏.南京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向日葵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以及GFP荧光标记大丽轮枝孢菌的获得[D]. 任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2]向日葵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裴旭.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3]向日葵农家种种质资源评价[D]. 包海柱.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52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952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