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菌效应蛋白PopP1的转基因烟草及其对青枯病的抗性

发布时间:2021-03-14 22:36
  青枯雷尔氏菌的PopP1是依赖三型分泌系统(T3SS)分泌到寄主植物细胞的效应蛋白,与AvrA蛋白一起决定了青枯菌在烟草植物上的非亲和性互作关系;瞬时表达PopP1,在烟草植物的叶片中诱导细胞坏死,揭示具有无毒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无毒基因PopP1转化烟草,并检测转基因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为青枯病的抗病育种工程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论文主要完成了一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通过重叠PCR实验方法,分别构建了由组成型35S启动子和病原诱导型PR1a启动子与PopP1基因的融合片段。用HindⅢ-EcoRI双酶切以后,连接到双元载体pCAMBIA2300中,得到两种启动子驱动PopP1基因表达的转基因载体p2300-35P1和p2300-PRP1;(2)将构建的转基因载体p2300-35P1通过瞬时表达的方法,检测载体构建的有效性,观察到瞬时表达PopP1诱导烟草的坏死;(3)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将转基因载体转化进入烟草NC89品种。得到TO代p2300-35P1转基因烟草55棵,p2300-PRP1转基因抗性烟草50棵。提取这总共105棵植株的基因组,用...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和为害
    1.2 病原菌Avr基因与寄主植物R基因
    1.3 青枯菌无毒基因PopP1研究进展
    1.4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与抗病育种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2.1.2 主要仪器
        2.1.3 植株材料
        2.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试验方法
        2.2.1 启动子与PopP1基因的重叠融合
        2.2.2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2.2.3 转基因载体的瞬时表达验证
        2.2.4 转基因烟草及鉴定
        2.2.5 Real-time PCR
        2.2.6 转基因烟草的抗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启动子与PopP1基因的重叠PCR扩增
    3.2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3.3 转基因载体的有效性检测
    3.4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3.5 转基因烟草中PopP1基因的表达
    3.6 T1代转基因烟草的阳性鉴定
    3.7 T1代PopP1转基因烟草的抗性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步骤
附录B 植物总RNA提取实验步骤
附录C 植物cDNA合成步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拮抗菌生物有机肥对植烟土壤和烟草青枯病的影响[J]. 吴晓宗,曾强,李红丽,李小龙,王淑玉,沈建平,王岩.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5)
[2]4种防治措施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 王大海,张宁波,高凯,赵清海,张军,徐刚,宋江龙,管培峰,尹子杰,郑宝洋,管恩森.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5)
[3]不同药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 普朱富,丁灿.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2)
[4]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冯吉,黎妍妍,程玲,余君,蔡长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1)
[5]无致病力青枯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作用[J]. 陈国康,周帮菊,周丹妮,肖崇刚,马冠华,董国菊.  烟草科技. 2015(11)
[6]福建省青枯雷尔氏菌无毒基因组成及与致病力关系分析[J].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01)
[7]不同药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 赖荣泉,钟秀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2)
[8]The small and large subunits of carbamoyl-phosphate synthase exhibit diverse contributions to pathogenicity in 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J]. GUO Jing,SONG Xue,ZOU Li-fang,ZOU Hua-song,CHEN Gong-y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07)
[9]3种杀菌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田间试验[J]. 陈博,姚安庆.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09)
[10]青枯菌三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J]. 张勇,李牧原,罗锋.  微生物学报. 2015(06)



本文编号:3083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083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3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