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喂不同竹类食物对圈养大熊猫营养代谢和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5 00:49
  大熊猫虽然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选择竹类作为其主要食物,但是仍然拥有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消化系统,肠道微生物是参与大熊猫食性转变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竹类(竹茎、竹叶、竹笋)营养组成差异较大,且大熊猫对不同类型竹类存在采食偏好,未消化营养成分进入后肠可能会引起肠道微生物及机体代谢。因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不同竹类食物对圈养大熊猫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微生物、血液代谢组学的影响。根据竹类食物的不同,所有试验分为三个处理:白夹竹竹茎(Phyllostachysbissetii)(竹茎组)、巴山木竹竹叶(Bashania fargesii)(竹叶组)和三月竹笋(Qiongzhuea opienensis)(竹笋组)。研究分为3个实验:试验一、不同竹类食物对大熊猫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健康的影响试验一探究不同竹类食物对大熊猫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健康的影响。将28只圈养大熊猫根据体重分为3个处理(竹茎组、竹叶组和竹笋组)。不同的处理饲喂单一来源的不同竹类食物,自由采食和饮水。20 d时称体重并进行非麻醉血液采集。此外,在10 d,每个处理随机选择雌雄大熊猫各一只用于开展连续4 d的消化试验,研究大熊猫对不同竹类食物表观消化...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饲喂不同竹类食物对圈养大熊猫营养代谢和健康的影响


图1-1-1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发展(1969-2013)??Fig?1-1-1?The?change?of?the?ex-situ?population?for?the?Giant?Pa?

饲喂不同竹类食物对圈养大熊猫营养代谢和健康的影响


图3-2-丨各样品的OTUs聚类和注释情况统计??Fig.?3-2-1?Each?sample?OTUs?clustering?and?annotation?of?statistics??

饲喂不同竹类食物对圈养大熊猫营养代谢和健康的影响


图3-2-2稀释曲线??Fig.?3-2-2?Rarefaction?Curve??注:横坐标表示随机抽取的测序数据量;纵坐标表示OTU数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凯氏定氮法检测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与误差分析[J]. 石红伟.  食品安全导刊. 2016(33)
[2]牦牛瘤胃微生物降解纤维素及其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J]. 苏贵龙,张景艳,王磊,李建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16(03)
[3]一株人消化道中韦荣氏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特性研究[J]. 卓萍,刘威,刘君琴,赵鹏花,崔方慧,李志强.  微生物学通报. 2016(06)
[4]大熊猫弃食竹秆皮的化学原因[J]. 赵志琛,林达,孙雪,张贵权,贾竞波.  四川动物. 2016(02)
[5]圈养大熊猫冬季主食竹营养成分分析[J]. 赵金刚,屈元元,王海瑞,侯蓉,袁施彬.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6]圈养大熊猫食谱组成与营养成分分析[J]. 袁施彬,屈元元,张泽钧,赵金刚,侯蓉,王海瑞.  兽类学报. 2015(01)
[7]圈养大熊猫主食竹及其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 屈元元,袁施彬,张泽钧,侯蓉,赵金刚,王海瑞,胡锦矗,晁娅梅,罗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04)
[8]圈养大熊猫主食竹消化率的两种测定方法比较[J]. 邓怀庆,金学林,何东阳,胡德夫.  四川动物. 2013(03)
[9]结肠微生物氮代谢与机体健康研究进展[J]. 孔祥峰.  饲料与畜牧. 2013(04)
[10]圈养大熊猫对乌哺鸡竹笋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J]. 周昌平,李小娟,刘长国.  竹子研究汇刊. 2013(01)

博士论文
[1]猪小肠微生物氨基酸代谢的生态学分析[D]. 戴兆来.南京农业大学 2010
[2]大熊猫取食竹选择、消化率及营养和能量对策的研究[D]. 何东阳.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山羊瘤胃和草鱼肠道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及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D]. 石鹏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食物组成及其氨基酸平衡对大熊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D]. 万蒙.四川农业大学 2016
[2]骆驼瘤胃内纤维素降解菌的选育[D]. 王慧.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3]人工饲养条件下虎肠道菌群结构研究[D]. 田银平.东北林业大学 2013
[4]大熊猫潜在喜食竹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利用效率[D]. 李小娟.浙江农林大学 2012
[5]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D]. 魏艳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不同氮源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峰.河北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3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083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