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稻瘟病菌稻巨座壳致病性分化年度动态变化
发布时间:2021-03-23 03:03
为明确江西水稻种植区稻巨座壳菌(稻瘟病病菌)的年际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7个中国鉴别寄主与30个单基因鉴别品系两套鉴别寄主分别鉴定分析了2006–2018年间从江西37个水稻主要种植县市分离的1161个稻瘟病单孢菌的生理小种、致病力、致病类型与无毒基因型等。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稻瘟病菌可以分成7群49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ZC群为优势种群,ZB13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8.00%,以毒性较强的强致病力菌株为主;江西稻瘟病菌在生理小种构成、优势小种、致病力年际变化方面均具有3–5年的周期性;江西历年稻瘟病菌的致病类型较为丰富且存在年度差异,菌株致病类型占各年度总菌株数的82.79%–98.21%,优势致病型菌株占当年总菌株的3.57%–5.77%;历年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个数为24–29个,其中Avr-Pizt、Avr-Piz5、Avr-Pik、Avr-Pik(C)在历年供试菌株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与之相对应的抗瘟基因在江西抗病育种与抗性品种布局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菌物学报. 2020,39(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2006–2018年间在江西省各地分离获得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数量
根据稻瘟菌在30个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系上的反应,对2006–2018年的1 161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型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江西历年的1 161个菌株对对照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均有致病性,2006–2018江西稻瘟病菌对供试30个单基因系的致病型数量占各年度总菌株数的82.79%–98.21%,其中2012年菌株的致病型数量最多,为152个,2006年的致病型数量最少为49个;此外,2006–2018年的菌株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优势致病型菌株占当年总菌株的3.57%–5.77%,其余致病类型菌株百分比都很低(均在2%以下)(表5)。2.4.2 稻瘟病菌致病力年度间变化:
通过苗期孢子喷雾接种30个单基因抗瘟品系,根据接种后的抗感反应结果测定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从测定结果来看,江西稻瘟病病菌的毒性较强,在历年的菌株中具有较强致病力菌株与强致病力菌株均占主要比例,但年度间的菌株平均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且表现出3–4年左右的周期稳定性。在2006–2009年4年间,菌株的致病频率保持在66.37%–69.73%之间;2010–2012年3年间菌株的致病频率在78.01%–83.35%,菌株致病力相比前4年有了一定增强,2013–2016年4年间菌株的致病频率在54.70%–58.49%,菌株致病力相比前3年又有了一定减弱;2017–2018年菌株致病频率在61.57%–65.38%之间,致病力相比前4年又略有上升趋势(表6,图3)。2.5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年度间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十年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分析[J]. 钟宝玉,黄德超,朱小源,陈玉托,邹寿发,杨伟新,赖信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01)
[2]湖北省稻瘟病重发区病菌群体致病性分化的研究[J]. 杨小林,施仕胜,张舒,吕亮,喻大昭.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6)
[3]不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对比分析[J]. 马军韬,张国民,辛爱华,张丽艳,邓凌韦,王永力,王英,任洋,宫秀杰,葛选良,杨秀峰. 作物学报. 2015(12)
[4]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J]. 王伟舵,于俊杰,聂亚锋,尹小乐,俞咪娜,孟祥坤,刘永锋.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2)
[5]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变异研究进展[J]. 姜华,余欢,王艳丽,孙国昌. 浙江农业学报. 2015(03)
[6]基于丽江新团黑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J]. 兰波,杨迎青,常冬冬,徐沛东,李湘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5(01)
[7]黑浙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 肖丹凤,王玲,刘连盟,侯恩庆,黄世文.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1)
[8]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J]. 肖丹凤,张佩胜,王玲,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 2013(03)
[9]湖南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及湘资3150抗谱测定[J]. 黄红梅,张丹,刘二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5)
[10]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J]. 李湘民,兰波,黄凌洪,何烈干,张天才,黄瑞荣. 植物保护学报. 2009(06)
本文编号:3095006
【文章来源】:菌物学报. 2020,39(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2006–2018年间在江西省各地分离获得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数量
根据稻瘟菌在30个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系上的反应,对2006–2018年的1 161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型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江西历年的1 161个菌株对对照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均有致病性,2006–2018江西稻瘟病菌对供试30个单基因系的致病型数量占各年度总菌株数的82.79%–98.21%,其中2012年菌株的致病型数量最多,为152个,2006年的致病型数量最少为49个;此外,2006–2018年的菌株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优势致病型菌株占当年总菌株的3.57%–5.77%,其余致病类型菌株百分比都很低(均在2%以下)(表5)。2.4.2 稻瘟病菌致病力年度间变化:
通过苗期孢子喷雾接种30个单基因抗瘟品系,根据接种后的抗感反应结果测定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从测定结果来看,江西稻瘟病病菌的毒性较强,在历年的菌株中具有较强致病力菌株与强致病力菌株均占主要比例,但年度间的菌株平均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且表现出3–4年左右的周期稳定性。在2006–2009年4年间,菌株的致病频率保持在66.37%–69.73%之间;2010–2012年3年间菌株的致病频率在78.01%–83.35%,菌株致病力相比前4年有了一定增强,2013–2016年4年间菌株的致病频率在54.70%–58.49%,菌株致病力相比前3年又有了一定减弱;2017–2018年菌株致病频率在61.57%–65.38%之间,致病力相比前4年又略有上升趋势(表6,图3)。2.5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年度间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十年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分析[J]. 钟宝玉,黄德超,朱小源,陈玉托,邹寿发,杨伟新,赖信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01)
[2]湖北省稻瘟病重发区病菌群体致病性分化的研究[J]. 杨小林,施仕胜,张舒,吕亮,喻大昭.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6)
[3]不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对比分析[J]. 马军韬,张国民,辛爱华,张丽艳,邓凌韦,王永力,王英,任洋,宫秀杰,葛选良,杨秀峰. 作物学报. 2015(12)
[4]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J]. 王伟舵,于俊杰,聂亚锋,尹小乐,俞咪娜,孟祥坤,刘永锋.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2)
[5]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变异研究进展[J]. 姜华,余欢,王艳丽,孙国昌. 浙江农业学报. 2015(03)
[6]基于丽江新团黑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J]. 兰波,杨迎青,常冬冬,徐沛东,李湘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5(01)
[7]黑浙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 肖丹凤,王玲,刘连盟,侯恩庆,黄世文.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1)
[8]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J]. 肖丹凤,张佩胜,王玲,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 2013(03)
[9]湖南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及湘资3150抗谱测定[J]. 黄红梅,张丹,刘二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5)
[10]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J]. 李湘民,兰波,黄凌洪,何烈干,张天才,黄瑞荣. 植物保护学报. 2009(06)
本文编号:3095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09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