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花生产区黄曲霉菌分布、产毒力与侵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02:12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油料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但由于花生极易被黄曲霉菌侵染并产生黄曲霉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在我国花生产区进行布点采样,研究土壤及花生中黄曲霉菌株的分布、产毒力、侵染力,并分析侵染及产毒差异黄曲霉菌株的转录组差异,为深入研究花生黄曲霉菌产毒差异分子机制,毒素污染预警与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花生产业健康发展。1.从我国典型花生产区共分离鉴定出了1151株黄曲霉菌,研究分析了土壤及花生中黄曲霉菌分布特征从11个花生种植地采集1262份土壤、花生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和菌株ITS序列鉴定,共筛选出黄曲霉1151株,寄生曲霉2株。土壤和花生中黄曲霉平均菌落数分别为158.2,40.1 CFU/g。不同花生种植地、不同时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地理位置黄曲霉菌株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的四川蓬安(181.0 CFU/g)、江西樟树(135.8 CFU/g)土壤及花生中黄曲霉菌分布最多;而东北的辽宁阜新(31.9 CFU/)、北方的山东济阳(6.7 CFU/g)黄曲霉菌分布较少。(2)比较收获前30天和收获期土壤及花生样品...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典型花生产区黄曲霉菌分布、产毒力与侵染研究


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化学结构

收获面积,花生


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花生概况 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现况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油料作物,年产量大,种植面积广。自 1993 年以来,我国花生年居于世界首位,从 1994-2017 年,我国花生年产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花生收获面积呈平图 1.3),2017 年,我国花生的总产量是 1715 万吨,占世界花生总产量的 36.4%,位于(图 1.4);收获面积是 4627925 公顷。花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食用作物和油料作比较优势的大宗出口农产品,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保障了食用油供给安全全,促进了农民增收(周雪松等, 2004),并提高了社会就业率,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用(汤松等, 2010)。

世界,国家,收获面积,社会就业


促进了农民增收(周雪松等, 2004),并提高了社会就业率,在我国国民经(汤松等, 2010)。图 1.2 1994-2017 年我国花生产量和收获面积的统计Fig. 1.2 Statistics of annual yield and harvested area of peanut from 1994-2017 in Chin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曲霉毒素危害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罗自生,徐艳群,秦雨,楼锡锦,何良兴,徐庭巧,魏云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3(06)
[2]黄曲霉毒素及其致病机理简述[J]. 马健,林清.  中国牛业科学. 2012(01)
[3]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综述[J]. 李书国,陈辉,李雪梅,任媛媛.  粮油食品科技. 2009(02)
[4]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 杨静.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01)
[5]电化学酶联免疫传感器的发展概述[J]. 刘梦琴,黄勇,刘阳新,蒋健晖.  化学传感器. 2007(01)
[6]粮油产品黄曲霉毒素B1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李培武,马良,杨金娥,张文,杨春洪,杨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02)
[7]花生的营养价值及增产措施[J]. 游克仁.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4(07)
[8]我国花生食品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周雪松,赵谋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06)
[9]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J]. 徐进,罗雪云.  卫生研究. 2003(06)

博士论文
[1]枣响应植原体侵染及恢复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D]. 王会鱼.河南农业大学 2018
[2]针刺太冲穴对SHR降压关键脑区的转录组学研究[D]. 王玉妹.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3]HuR与COX-2、VEGF-C在舌鳞癌中的表达、预后作用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D]. 王丽芳.青岛大学 2017
[4]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合成关键酶抗体的研制[D]. 王婷.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5]花生抗黄曲霉菌产毒机制的研究[D]. 王后苗.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6]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丁小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硕士论文
[1]花生土壤中产黄曲霉毒素菌的分布、产毒力与毒素污染研究[D]. 朱婷婷.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2]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的抗性鉴定和抗侵染机制研究[D]. 郭静佩.河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22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22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