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对不同浓度吡虫啉药剂胁迫的适应性
发布时间:2021-04-11 00:3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豆蚜对半致死浓度LC50、亚致死浓度LC30吡虫啉的适应性,掌握吡虫啉对大豆蚜种群在田间发生趋势、进化及分布的影响,从而指导田间精准施药,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浸渍法,用大豆蚜初孵若虫亚致死浓度LC30及半致死浓度LC50的吡虫啉胁迫大豆蚜初孵若虫,监测大豆蚜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繁殖力变化趋势,组建种群生命表。另用4龄若虫亚致死浓度LC30及半致死浓度LC50的吡虫啉胁迫大豆蚜,分析连续5代大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结果】受LC50、LC30吡虫啉药剂胁迫的大豆蚜种群的存活率均经历了急剧下降期、平缓下降期和次急速下降期3个时期,根据Deevey种群存活曲线两个处理均为凹曲线;日产蚜峰值出现顺序依次为:LC30(处理组Ⅰ)、对照组、LC50(处理组Ⅱ);受LC30、LC50
【文章来源】:应用昆虫学报. 2020,5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大豆蚜分别受LC50、LC30吡虫啉药剂胁迫后逐日存活率
图1 大豆蚜分别受LC50、LC30吡虫啉药剂胁迫后逐日存活率由表3可知,大豆蚜受LC50吡虫啉药剂胁迫程度较受LC30药剂胁迫程度重。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净增值率(R0)比对照组降低85.94%;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组降低57.47%;种群倍增时间(Td)延长为对照组的2.35倍;世代平均历期(T)略有延长,为对照组的1.07倍;周限增长率(λ)比对照组降低20.22%。处理组Ⅰ大豆蚜种群净增值率(R0)比对照组降低70.30%;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降低28.86%;种群倍增时间(Td)延长为对照的1.40倍;世代平均历期(T)略有缩短,比对照组缩短7.14%;周限增长率(λ)比对照组降低10.78%。处理组Ⅰ大豆蚜种群净增值率(R0)为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净增值率(R0)的2.11倍;内禀增长率(rm)为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1.67倍;周限增长率(λ)为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1.12倍;种群倍增时间(Td)比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倍增时间缩短40.37%;世代平均历期(T)比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缩短13.07%。
由图3可知,受LC50吡虫啉药剂胁迫的大豆蚜种群的第1-5代抗性增长分别为1.64、1.78、2.23、2.27和2.40倍,其中第1-2代抗性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3-5代抗性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而第1代和第2代与第3、4、5代之间抗性增长差异是显著(P<0.05)。受LC30吡虫啉药剂胁迫的大豆蚜种群的第1、2和3代大豆蚜抗性倍数分别为1.36、1.35和1.57倍,增长不显著(P>0.05),第4代大豆蚜抗性倍数为1.61倍,与第3代相比增长不显著(P>0.05),但与第1代和第2代大豆蚜相比,抗性倍数增长显著(P<0.05)。第5代大豆蚜抗性倍数为1.90倍,抗性倍数增长显著(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吡虫啉暴露及其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 郭婧怡,高宇,田英.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7(11)
[2]湖南化工研究院成功创制一具有杀螨活性的季酮酸类化合物[J]. 刘刚. 农药市场信息. 2015(25)
[3]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J]. 杨洪,王召,金道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2)
[4]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华专利分析[J]. 成四喜,雷筱娱. 农药. 2012(09)
[5]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选择毒性机理[J]. 邓天福,高扬帆,陈锡岭.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6]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J]. 杨帅,刘健,戴长春,赵奎军. 昆虫知识. 2010(01)
[7]新烟碱类杀虫剂在作物保护方面的应用[J]. 须志平. 世界农药. 2009(01)
[8]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研究[J]. 邱高辉,姚远,韩召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9]5种恒定温度下苜蓿斑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J]. 陈应武,窦彩虹.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4)
[10]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作用的分子机理[J]. 唐振华,陶黎明,李忠. 农药学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东北春大豆抗蚜关键酶活性测定、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黄珊珊.东北农业大学 2013
[2]大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研究[D]. 杨帅.东北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30625
【文章来源】:应用昆虫学报. 2020,5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大豆蚜分别受LC50、LC30吡虫啉药剂胁迫后逐日存活率
图1 大豆蚜分别受LC50、LC30吡虫啉药剂胁迫后逐日存活率由表3可知,大豆蚜受LC50吡虫啉药剂胁迫程度较受LC30药剂胁迫程度重。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净增值率(R0)比对照组降低85.94%;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组降低57.47%;种群倍增时间(Td)延长为对照组的2.35倍;世代平均历期(T)略有延长,为对照组的1.07倍;周限增长率(λ)比对照组降低20.22%。处理组Ⅰ大豆蚜种群净增值率(R0)比对照组降低70.30%;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降低28.86%;种群倍增时间(Td)延长为对照的1.40倍;世代平均历期(T)略有缩短,比对照组缩短7.14%;周限增长率(λ)比对照组降低10.78%。处理组Ⅰ大豆蚜种群净增值率(R0)为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净增值率(R0)的2.11倍;内禀增长率(rm)为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1.67倍;周限增长率(λ)为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1.12倍;种群倍增时间(Td)比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倍增时间缩短40.37%;世代平均历期(T)比处理组Ⅱ大豆蚜种群的缩短13.07%。
由图3可知,受LC50吡虫啉药剂胁迫的大豆蚜种群的第1-5代抗性增长分别为1.64、1.78、2.23、2.27和2.40倍,其中第1-2代抗性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3-5代抗性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而第1代和第2代与第3、4、5代之间抗性增长差异是显著(P<0.05)。受LC30吡虫啉药剂胁迫的大豆蚜种群的第1、2和3代大豆蚜抗性倍数分别为1.36、1.35和1.57倍,增长不显著(P>0.05),第4代大豆蚜抗性倍数为1.61倍,与第3代相比增长不显著(P>0.05),但与第1代和第2代大豆蚜相比,抗性倍数增长显著(P<0.05)。第5代大豆蚜抗性倍数为1.90倍,抗性倍数增长显著(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吡虫啉暴露及其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 郭婧怡,高宇,田英.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7(11)
[2]湖南化工研究院成功创制一具有杀螨活性的季酮酸类化合物[J]. 刘刚. 农药市场信息. 2015(25)
[3]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J]. 杨洪,王召,金道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2)
[4]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华专利分析[J]. 成四喜,雷筱娱. 农药. 2012(09)
[5]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选择毒性机理[J]. 邓天福,高扬帆,陈锡岭.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6]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J]. 杨帅,刘健,戴长春,赵奎军. 昆虫知识. 2010(01)
[7]新烟碱类杀虫剂在作物保护方面的应用[J]. 须志平. 世界农药. 2009(01)
[8]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研究[J]. 邱高辉,姚远,韩召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9]5种恒定温度下苜蓿斑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J]. 陈应武,窦彩虹.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4)
[10]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作用的分子机理[J]. 唐振华,陶黎明,李忠. 农药学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东北春大豆抗蚜关键酶活性测定、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黄珊珊.东北农业大学 2013
[2]大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研究[D]. 杨帅.东北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30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3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