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麦根腐病病原分离及生物防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01:01
河北省是中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小麦根腐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为明确河北省小麦根腐病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对河北省19个地市的小麦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分离筛选出的根腐病菌株通过刺伤接种法探究其是否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以及与生育期、地理来源、菌落颜色间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抗性鉴定,明确河北省推广种植小麦品种对麦根腐平脐蠕孢的抗病性情况;筛选对小麦根腐病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本研究旨在为小麦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方法,推动今后小麦抗根腐病育种工作,为将来开发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提供基础。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各地小麦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发现小麦根腐病在河北省发生较为严重,发病程度有差异,苗期病情指数为7.2043.76,成株期病情指数为9.5462.27;2、采集自河北省19个地市的小麦根腐病标样共分离了1951个组织块,分离率为77%。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占总分离菌落数量的30.92%,属于优势菌种;细极链格孢占6.88%;立枯丝核菌占11.66%,丝核菌占3.08%;假禾...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麦根腐病病原菌
1.3 小麦根腐病的症状
1.4 小麦根腐病菌侵染循环
1.5 小麦根腐病菌的致病力
1.6 小麦根腐病逐年严重的原因
1.7 小麦根腐病防治
1.7.1 抗病品种
1.7.2 农业防治
1.7.3 化学防治
1.7.4 生物防治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供试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供试试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小麦品种及来源
2.2.2 供试真菌
2.2.3 供试生防菌株
2.2.4 供试化学农药
2.2.5 引物序列
2.3 试验方法
2.3.1 采样方法
2.3.2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2.3.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4 柯赫氏法则验证
2.3.5 形态学鉴定
2.3.6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2.3.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8 致病力测定
2.3.9 河北省56个小麦生产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2.3.10 生防菌株防治小麦根腐病的田间拮抗效果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小麦根腐病发生情况调查
3.2 病原菌分离鉴定情况
3.2.1 小麦根部病原菌分离情况
3.2.2 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
3.2.3 小麦根腐病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3.2.4 小麦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3.3 小麦根腐病菌致病性测定
3.4 河北省56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病性测定
3.5 生防菌防治小麦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5.1 生防菌株S-1、S-4和S-19防治小麦根腐病的小区防效试验
3.5.2 生防菌株S-1防治小麦根腐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4 讨论
4.1 河北省小麦根腐病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4.2 病原分离情况
4.3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致病力分析
4.4 关于小麦生产品种对根腐病的抗病性
4.5 生防菌株对小麦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5种方法提取真菌基因组DNA作为PCR模板效果的比较[J]. 李焕宇,付婷婷,张云,吕天佑,李远,徐秉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6)
[2]山东小麦蠕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力分析[J]. 张眉,姜珊珊,吴斌,王升吉,赵玖华,辛相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16(10)
[3]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进展[J]. 党良,张榕欣. 轻工科技. 2016(08)
[4]云南元江蔗田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J]. 郑亚强,肖关丽,郭志英,陈斌,李正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4)
[5]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进展[J]. 李志力,王浩,石明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6]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 张德珍,李鹏昌,陈晓霞,王彩霞,于金凤.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2)
[7]华北地区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 高晨飞. 现代农村科技. 2016(03)
[8]中国主粮作物收入保险试点的必要性及可行方案——以河北省小麦为例[J]. 张峭,王克,李越,汪必旺. 农业展望. 2015(07)
[9]美国农业部2014年3月月度供需报告:2013/14年度中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2172亿t(2014-3-12)[J]. 粮食加工. 2014(02)
[10]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 张爱红,路银贵,邸垫平,田兰芝,段西飞,苗洪芹.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8)
硕士论文
[1]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抗病性鉴定[D]. 胡艳峰.河南农业大学 2016
[2]AMF对小麦根腐病抑制及对苯并咪唑降解效应研究[D]. 王敏.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3]生防菌菌株A抗真菌谱、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机理研究[D]. 彭兵.河北师范大学 2009
[4]来自海南岛的镰刀菌的种类鉴定[D]. 陈剑山.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5]新疆小麦黑胚病致病病原及侵染机理研究[D]. 栾丰刚.新疆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4486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小麦根腐病病原菌
1.3 小麦根腐病的症状
1.4 小麦根腐病菌侵染循环
1.5 小麦根腐病菌的致病力
1.6 小麦根腐病逐年严重的原因
1.7 小麦根腐病防治
1.7.1 抗病品种
1.7.2 农业防治
1.7.3 化学防治
1.7.4 生物防治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供试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供试试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小麦品种及来源
2.2.2 供试真菌
2.2.3 供试生防菌株
2.2.4 供试化学农药
2.2.5 引物序列
2.3 试验方法
2.3.1 采样方法
2.3.2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2.3.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4 柯赫氏法则验证
2.3.5 形态学鉴定
2.3.6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2.3.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8 致病力测定
2.3.9 河北省56个小麦生产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2.3.10 生防菌株防治小麦根腐病的田间拮抗效果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小麦根腐病发生情况调查
3.2 病原菌分离鉴定情况
3.2.1 小麦根部病原菌分离情况
3.2.2 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
3.2.3 小麦根腐病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3.2.4 小麦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3.3 小麦根腐病菌致病性测定
3.4 河北省56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病性测定
3.5 生防菌防治小麦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5.1 生防菌株S-1、S-4和S-19防治小麦根腐病的小区防效试验
3.5.2 生防菌株S-1防治小麦根腐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4 讨论
4.1 河北省小麦根腐病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4.2 病原分离情况
4.3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致病力分析
4.4 关于小麦生产品种对根腐病的抗病性
4.5 生防菌株对小麦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5种方法提取真菌基因组DNA作为PCR模板效果的比较[J]. 李焕宇,付婷婷,张云,吕天佑,李远,徐秉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6)
[2]山东小麦蠕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力分析[J]. 张眉,姜珊珊,吴斌,王升吉,赵玖华,辛相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16(10)
[3]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进展[J]. 党良,张榕欣. 轻工科技. 2016(08)
[4]云南元江蔗田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J]. 郑亚强,肖关丽,郭志英,陈斌,李正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4)
[5]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进展[J]. 李志力,王浩,石明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6]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 张德珍,李鹏昌,陈晓霞,王彩霞,于金凤.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2)
[7]华北地区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 高晨飞. 现代农村科技. 2016(03)
[8]中国主粮作物收入保险试点的必要性及可行方案——以河北省小麦为例[J]. 张峭,王克,李越,汪必旺. 农业展望. 2015(07)
[9]美国农业部2014年3月月度供需报告:2013/14年度中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2172亿t(2014-3-12)[J]. 粮食加工. 2014(02)
[10]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 张爱红,路银贵,邸垫平,田兰芝,段西飞,苗洪芹.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8)
硕士论文
[1]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抗病性鉴定[D]. 胡艳峰.河南农业大学 2016
[2]AMF对小麦根腐病抑制及对苯并咪唑降解效应研究[D]. 王敏.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3]生防菌菌株A抗真菌谱、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机理研究[D]. 彭兵.河北师范大学 2009
[4]来自海南岛的镰刀菌的种类鉴定[D]. 陈剑山.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5]新疆小麦黑胚病致病病原及侵染机理研究[D]. 栾丰刚.新疆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4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4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