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基因的云南省横坑切梢小蠹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20:00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是切梢小蠹属(Tomicus)中一种严重危害松属(Pinus)树种的林业害虫,具有蛀梢和蛀干特性。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省对优势造林树种云南松(P.yunnanensis.持续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分析云南省横坑切梢小蠹的遗传多样性,了解种群间的遗传结构、遗传分化,揭示种群的迁移动态和演化历史,并明确影响遗传分化和迁移动态的潜在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横坑切梢小蠹,为检疫部门有效控制其传播、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帮助,对云南省松林资源的保护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7个种群79头横坑切梢小蠹样本,利用线粒体基因COⅠ和COⅡ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结构、遗传分化以及迁移动态和演化历史,阐明了影响其迁移动态和遗传分化的潜在原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云南省横坑切梢小蠹7个种群79头标本的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进行双向测序,两个分子标记分别得到79条序列。COⅠ分子标记的比对长度为720 bp,COⅡ分子标记的比对长度为565 bp。两个分子标记联合后共得到40个单倍型,包...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基因的云南省横坑切梢小蠹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图4.云南7个地区横坑切梢小蠢种群的二维聚类图??

网络图,单倍型,网络图,云南


个没有核心单倍型的大型分支,在这个分支中,独享单倍型较多,且较为分散。??在单倍型网络分布图中没有7个地点共享的单倍型的存在,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采??集量不够造成的(图5)。??22??

分布图,种群,错配,分布图


图7.横坑切梢小蠢种群错配分布图??Fig?7.?Mismatch?distribution?of?T.?minor?populations??2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省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其演替规律[J]. 王晓渭,陈鹏,王艺璇,袁瑞玲,冯丹,李丽莎,叶辉,潘悦,吕军,周益锋,杜春花.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3)
[2]迭部县横坑切梢小蠹危害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 毛王选,刘惠玲,张蓓.  甘肃科技. 2018(02)
[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云南切梢小蠹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研究[J]. 马学玉,吕军,叶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4]小蠧虫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建议[J]. 王邦平.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3)
[5]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工作思考[J]. 陈朴仙.  现代园艺. 2015(22)
[6]与小蠹虫争夺松林生命的博斗[J]. 甘立荣.  云南林业. 2015(05)
[7]小蠹虫的防治技术[J]. 彭金兵,张淑芳,钱丽,孙兆祜,马君梅.  国土绿化. 2015(08)
[8]横坑切梢小蠹研究进展[J]. 梁红英,王红伟,杨桦.  现代园艺. 2014(04)
[9]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J]. 张威,刘蓓蓓.  冰川冻土. 2014(01)
[10]分子标记在鱼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孔杰,王金乐,关梅,杨兴.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6)

博士论文
[1]基于线粒体基因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D]. 李亦松.中国农业大学 2015
[2]中国中黑苜蓿盲蝽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 张利娟.中国农业大学 2015
[3]三种切梢小蠹化学生态学关系研究[D]. 王军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4]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的截形叶螨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 葛成.南京农业大学 2015
[5]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标记的梨小食心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D]. 郑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6]中国麦红吸浆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段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7]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研究[D]. 潘红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硕士论文
[1]云南省山地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许云娜.云南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研究松毛虫部分种类亲缘关系[D]. 贾玉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3]红脂大小蠹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研究[D]. 张海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4]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有效引诱物质的探索[D]. 路荣春.北京林业大学 2008
[5]班腿蝗科部分种的线粒体COI与COII基因分子进化与系统学研究[D]. 杨亮.陕西师范大学 2008
[6]入侵种松材线虫的关键传媒-松墨天牛的耐寒性[D]. 孔维娜.山西农业大学 2005
[7]丘陵区马尾松毛虫灾害控制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 刘敏.中南林学院 2005



本文编号:3146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46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