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杀菌剂对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和抗性诱导

发布时间:2021-05-01 01:52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麦区,该病害不仅会造成小麦产量的降低,同时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还会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目前,在大田生产上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可能引起病原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导致药剂防效降低。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均为高效、低毒、广谱性的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两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了小麦赤霉病菌对两种杀菌剂的遗传稳定性并对其进行抗性诱导,以期明确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抗性水平及抗性发生规律,为大田生产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5年5月在长江流域3个省1个直辖市(湖北、浙江、江苏、上海)采集小麦赤霉病病株标本100余份,分离获得176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按照采集地点和菌落形态差异选取30株作为代表菌株进行种群鉴定。结果显示:所采集到...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小麦赤霉病的研究现状
        1.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重要性
        1.1.2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1.1.3 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
        1.1.4 小麦赤霉病菌的毒素化学型
    1.2 小麦赤霉病的侵染和循环
        1.2.1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
        1.2.2 小麦赤霉病的侵染循环
        1.2.3 小麦赤霉病的田间传播
    1.3 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抗病育种
        1.3.3 生物防治
        1.3.4 化学防治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1.4 供试药剂
        2.1.5 试验菌株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2 供试菌株的鉴定
            2.2.2.1 供试菌株形态学鉴定
            2.2.2.2 供试菌株DNA的提取
            2.2.2.3 检测病原菌的竞争性PCR引物
            2.2.2.4 病原菌种群的鉴定
        2.2.3 小麦赤霉病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2.2.4 两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毒力水平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2.2.5 抗性菌株的诱导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赤霉病菌的鉴定
        3.1.1 病原菌菌株形态学观察鉴定
        3.1.2 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鉴定
    3.2 小麦赤霉病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3.2.1 小麦赤霉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分析
        3.2.2 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分析
    3.3 两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毒力水平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3.3.1 苯醚甲环唑对小麦赤霉病菌毒力水平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3.3.2 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毒力水平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3.4 抗性菌株的诱导
        3.4.1 苯醚甲环唑抗性菌株的诱导
        3.4.2 戊唑醇抗性菌株的诱导
        3.4.3 含药诱导后菌株的生长速率变化
4 讨论
    4.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4.2 小麦赤霉病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4.3 两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毒力水平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4.4 抗性菌株的诱导及含药诱导后菌落的生长形态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株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及生物适合度分析[J]. 刘召阳,王帅,高宇琪,黄丽丽,冯浩.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2)



本文编号:3169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69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