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地区迁飞昆虫振翅频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08:41
迁飞是昆虫为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运动活动,是引起虫害异地大爆发和植物病害大流行的重要原因。振动翅膀是昆虫迁飞成功的生物学行为,此外,昆虫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取食花蜜、求偶和交配等)均需要通过振翅来实现。振翅频率是昆虫飞行的重要特征参数,因此,探究昆虫的振翅频率对于解析其生物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渤海湾地区处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汇处,是华北和东北地区昆虫迁飞的重要通道。本论文测定了渤海湾地区迁飞昆虫的振翅频率和其科间差异、种间差异与季节性变化,以及体型、环境因子和补充营养对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测定明确了渤海湾地区主要迁飞昆虫的振翅频率。2018-2019年间,对3目14科90种主要迁飞昆虫振翅频率的测定表明,振翅频率分布范围是6.71-84.45 Hz,存在显著的科间差异、种间差异和季节性变化。蚕蛾科昆虫的平均振翅频率最高,为55.08±0.97 Hz;大蚕蛾科昆虫的平均振翅频率最低,为8.53±0.21 Hz;银纹夜蛾和棉铃虫的振翅频率显著高于小地老虎、黄地老虎、二点委夜蛾、宽胫夜蛾、粘虫、旋幽夜蛾、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粘虫、旋幽夜蛾和棉铃虫春夏季迁飞种群的振...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渤海湾地区昆虫迁飞概述
1.2 昆虫飞行生物学特征
1.2.1 具翅能飞
1.2.2 起飞-运转-降落
1.2.3 神经调控振翅飞行
1.2.4 体型影响飞行
1.2.5 环境影响飞行
1.3 翅膀生物学研究现状
1.3.1 翅膀的起源与进化
1.3.2 翅膀振动促进昆虫飞行
1.3.3 振翅模式
1.3.4 振翅频率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第二章 渤海湾迁飞昆虫振翅频率及季节性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高空测报灯诱虫系统
2.1.2 振翅频率测定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类群昆虫振翅频率分布情况
2.2.2 不同类群振翅频率的比较
2.2.3 昆虫振翅频率的季节性变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振翅频率与体重和翅型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振翅频率和虫体各部分重量的关系
3.2.2 昆虫振翅频率与其前翅长和翅面积的关系
3.2.3 振翅频率与体型参数的多元回归关系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不同温度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2 不同湿度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3 不同风速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4 不同压强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2.2 湿度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2.3 风速对翅频率的影响
4.2.4 压强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补充营养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补充营养对小地老虎振翅频率的影响
5.2.2 补充营养对棉铃虫振翅频率的影响
5.2.3 补充营养对粘虫振翅频率的影响
5.2.4 补充营养对宽胫夜蛾振翅频率的影响
5.2.5 不同补充营养条件下鳞翅目昆虫振翅频率的种间差异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亟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的影响[J]. 黄萌田,周佰铨,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01)
[2]我国草地贪夜蛾入侵扩张动态与发生趋势预测[J]. 王磊,陈科伟,陆永跃.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4)
[3]昆虫的起源和进化长歌[J]. 谭江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9(07)
[4]昆虫飞行能力研究进展[J]. 刘莎,吕召云,高欢欢,翟一凡,刘倩,杨普云,李萍,郑礼,李强,于毅.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5)
[5]飞行前后意大利蝗飞行肌及 能源消耗比较[J]. 窦洁,张若燕,刘敏,钱雪,肖宏伟,Roman Jashenko,季荣. 草业科学. 2017(08)
[6]昆虫的翅膀[J]. 张金平. 农药市场信息. 2017(10)
[7]昆虫个体大小对其种群生物学的影响[J]. 黄韵姗,张静宇,蒋明星. 生态学报. 2017(07)
[8]翼身厚度对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流动特性的影响[J]. 单继祥,黄勇,彭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4)
[9]湖北白背飞虱种群消长与迁飞动态[J]. 范淑琴,翟保平.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4)
[10]温湿度对草地螟阿格姬蜂飞行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J]. 苏春芳,唐贵明,刘爱萍,高书晶,徐林波,王惠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2)
博士论文
[1]“渤海湾通道”迁飞性昆虫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研究[D]. 付晓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2]基于生物适应对策的模糊控制研究[D]. 赵彤.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空中虫群飞行行为机制研究[D]. 高月波.南京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渤海湾地区棉铃虫种群迁飞生物学研究[D]. 周燕.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2]宽胫夜蛾在渤海地区的迁飞行为研究[D]. 赵胜园.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3]地面效应和孔径效应下低雷诺数扑翼飞行气动特性研究[D]. 黄勇.华中科技大学 2017
[4]两种甲虫体色变化不可逆/可逆构色机制研究[D]. 吴薇.吉林大学 2016
[5]几种夜蛾科昆虫翅膀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D]. 邢振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6]昆虫飞行运动学与动力学测试系统、实验与分析[D]. 丁海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7]昆虫越海迁飞过程中的成层现象及其机制[D]. 吴博.东北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71623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渤海湾地区昆虫迁飞概述
1.2 昆虫飞行生物学特征
1.2.1 具翅能飞
1.2.2 起飞-运转-降落
1.2.3 神经调控振翅飞行
1.2.4 体型影响飞行
1.2.5 环境影响飞行
1.3 翅膀生物学研究现状
1.3.1 翅膀的起源与进化
1.3.2 翅膀振动促进昆虫飞行
1.3.3 振翅模式
1.3.4 振翅频率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第二章 渤海湾迁飞昆虫振翅频率及季节性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高空测报灯诱虫系统
2.1.2 振翅频率测定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类群昆虫振翅频率分布情况
2.2.2 不同类群振翅频率的比较
2.2.3 昆虫振翅频率的季节性变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振翅频率与体重和翅型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振翅频率和虫体各部分重量的关系
3.2.2 昆虫振翅频率与其前翅长和翅面积的关系
3.2.3 振翅频率与体型参数的多元回归关系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不同温度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2 不同湿度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3 不同风速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4 不同压强下振翅频率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2.2 湿度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2.3 风速对翅频率的影响
4.2.4 压强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补充营养对振翅频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补充营养对小地老虎振翅频率的影响
5.2.2 补充营养对棉铃虫振翅频率的影响
5.2.3 补充营养对粘虫振翅频率的影响
5.2.4 补充营养对宽胫夜蛾振翅频率的影响
5.2.5 不同补充营养条件下鳞翅目昆虫振翅频率的种间差异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亟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的影响[J]. 黄萌田,周佰铨,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01)
[2]我国草地贪夜蛾入侵扩张动态与发生趋势预测[J]. 王磊,陈科伟,陆永跃.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4)
[3]昆虫的起源和进化长歌[J]. 谭江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9(07)
[4]昆虫飞行能力研究进展[J]. 刘莎,吕召云,高欢欢,翟一凡,刘倩,杨普云,李萍,郑礼,李强,于毅.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5)
[5]飞行前后意大利蝗飞行肌及 能源消耗比较[J]. 窦洁,张若燕,刘敏,钱雪,肖宏伟,Roman Jashenko,季荣. 草业科学. 2017(08)
[6]昆虫的翅膀[J]. 张金平. 农药市场信息. 2017(10)
[7]昆虫个体大小对其种群生物学的影响[J]. 黄韵姗,张静宇,蒋明星. 生态学报. 2017(07)
[8]翼身厚度对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流动特性的影响[J]. 单继祥,黄勇,彭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4)
[9]湖北白背飞虱种群消长与迁飞动态[J]. 范淑琴,翟保平.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4)
[10]温湿度对草地螟阿格姬蜂飞行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J]. 苏春芳,唐贵明,刘爱萍,高书晶,徐林波,王惠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2)
博士论文
[1]“渤海湾通道”迁飞性昆虫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研究[D]. 付晓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2]基于生物适应对策的模糊控制研究[D]. 赵彤.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空中虫群飞行行为机制研究[D]. 高月波.南京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渤海湾地区棉铃虫种群迁飞生物学研究[D]. 周燕.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2]宽胫夜蛾在渤海地区的迁飞行为研究[D]. 赵胜园.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3]地面效应和孔径效应下低雷诺数扑翼飞行气动特性研究[D]. 黄勇.华中科技大学 2017
[4]两种甲虫体色变化不可逆/可逆构色机制研究[D]. 吴薇.吉林大学 2016
[5]几种夜蛾科昆虫翅膀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D]. 邢振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6]昆虫飞行运动学与动力学测试系统、实验与分析[D]. 丁海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7]昆虫越海迁飞过程中的成层现象及其机制[D]. 吴博.东北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71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7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