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褐斑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发布时间:2021-05-19 05:07
  在贵州省施秉县鱼腥草上发生一种新的叶斑类病害,有危害加重趋势。为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 ITS和Tef1两个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将该病菌鉴定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系鱼腥草上首次报告。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于该菌菌丝体生长,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宜pH 8,病菌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光照有利于菌丝体生长。 

【文章来源】:菌物学报. 2020,39(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
        1.2.2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1.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1.2.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1.3.1 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3.2 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3.3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3.4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3.5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发病症状
    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4 病原菌分子鉴定
    2.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5.1 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5.2碳源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5.3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5.4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5.5 pH值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5.6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精褐斑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J]. 刘思睿,宋莉莎,任静,李忠.  菌物学报. 2019(06)
[2]蓝莓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薛德胜,李保华,练森,梁文星,王彩霞.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2)
[3]贵州省白及叶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宋莉莎,曾桂萍,任静,司世飞,赵致,李忠.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2)
[4]鱼腥草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冯堃,秦昭,王文蜀,焦玉国,侯肖育.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7)
[5]燕麦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张笑宇,孙雪梅,周洪友,赵桂琴,王凤梧,高卿.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3)
[6]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调查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J]. 徐海娇,唐珊珊,周如军,傅俊范,李宏博.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2)
[7]生于蓼科植物上的小帽壳孢属一新种[J]. 任静,曾桂萍,赵致,李忠.  菌物学报. 2016(09)
[8]再力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J]. 欧克芳.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9)
[9]云南小叶黄杨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杨海艳,罗中泽,谢美华,徐成东,安红,闫俊梅.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3)
[10]草莓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的病原菌[J]. 赵景楠,马喆,刘正坪,尚巧霞,赵晓燕,魏艳敏.  菌物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拟盘多毛孢属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学和分子条形码研究[D]. 宋利沙.广西大学 2016
[2]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 韦继光.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西南地区主要兰科植物病原真菌鉴定及系统学研究[D]. 冉双飞.贵州大学 2017
[2]鱼腥草紫斑病(Nigrospora sp.)的研究[D]. 董宝成.四川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5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95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