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蚜虫及其抗性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6-07 19:08
  蚜虫是植物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植物的危害非常严重,同时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用于防治蚜虫的手段,主要有化学防治和培育抗蚜新品种,其中化学防治较为普遍,但培育植物抗蚜新品种更具有长远价值,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天敌防治可作为植物防治蚜虫的辅助措施,植物基因工程防治将是一条有效的防治蚜虫途径。对植物蚜虫特征、危害症状、发生条件及规律、危害机制、防治措施、植物抗蚜性及抗蚜鉴定、抗蚜基因及其表达等方面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可为植物抗蚜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植物抗蚜分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20,48(14)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植物蚜虫概况
    1.1 蚜虫分类及特征
        1.1.1 蚜虫分类
        1.1.2 蚜虫形态及其特征
    1.2 蚜虫危害特性及影响
        1.2.1 蚜虫危害的特异性及广谱性
        1.2.2 蚜虫危害的多样性
        1.2.3 蚜虫危害部位及症状
        1.2.4 蚜虫危害引起病害
    1.3 蚜虫发生条件及规律
2 蚜虫危害机制
    2.1 蚜虫刺吸并侵染植株
    2.2 增强蚜虫危害的机制
3 植物蚜虫的防治措施
    3.1 农药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农业防治
    3.4 天敌防治
4 植物抗蚜性及抗蚜鉴定
    4.1 植物抗蚜机制
        4.1.1 植物对蚜虫的抗性
        4.1.2 植物防御蚜虫的机制
        4.1.3 植物免疫反应系统
    4.2 抗蚜鉴定与评价
5 植物抗蚜分子水平研究
    5.1 抗蚜基因
        5.1.1 抗蚜基因分类
        5.1.2 植物凝集素基因
    5.2 抗蚜基因的定位与分析
    5.3 抗蚜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6 展望
    6.1 抗蚜基因的高表达
    6.2 目的基因的沉默
    6.3 蚜虫的快速鉴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菊花CmPA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安聪,张一,张皖皖,张婷,蒋甲福,陈发棣,房伟民,陈素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9(01)
[2]棉蚜腺苷三磷酸酶E亚基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蚜性分析[J]. 罗晓丽,张安红,肖娟丽,王志安,陈晓英,吴家和.  棉花学报. 2018(05)
[3]观赏植物抗蚜虫新途径分析[J]. 杨振立,李旸,吴志明,蒋楚燕,董文琦.  河北农业科学. 2018(03)
[4]抗、感玉米幼苗玉米蚜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J]. 武德功,王俊,张露雨,杜存康,杜军利,黄伟东,易克传,余海兵.  江苏农业学报. 2018(03)
[5]不同百合品种抗蚜虫性鉴定[J]. 周俐宏,张惠华,吴天宇,刘晓荣,田海亮,王志刚.  北方园艺. 2018(11)
[6]植物抗蚜生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陈超权,刘盛兰嘉,孔李俊,缪黎明,邓航,赵坤,王神云,李建斌,余小林.  植物保护. 2018(02)
[7][反]-β-法尼烯合成酶基因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J]. 贾殿勇,高世庆,段鹏飞,陈吉宝,田风霞,喻修道.  生物工程学报. 2018(01)
[8]寄主植物对不同基因型麦长管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J]. 李时荣,葛朝虹,刘德广,崔晓宁,黄贤亮,王达.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2)
[9]基于SNP标记桃抗蚜性状的基因定位[J]. 张南南,鲁振华,崔国朝,潘磊,曾文芳,牛良,王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7(23)
[10]虫害诱导植物合成防御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 顾小辉,魏建和,王国全,高志晖.  生命科学研究. 2017(05)

博士论文
[1]三种植物凝集素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效果分析[D]. 段晓亮.中国农业大学 2013
[2]蒺藜苜蓿抗蚜虫的遗传分析[D]. 郭素敏.南京林业大学 2011
[3]豌豆蚜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调控机制研究[D]. 武德功.甘肃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17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17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2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