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腐病传播侵染途径与田间发病流行因子探讨

发布时间:2022-01-24 08:46
  为探明小番薯主产区浙江临安等地甘薯茎腐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以及灾发影响因子,以不同品种的番薯为试材,通过2016—2019年连续4年的室内研究、田间试验和调查观察。结果表明:主栽品种的高感病性是该病近年来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该病原菌可在病残体和薯块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且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要达到104~105cfu/cm3才能引起薯苗发病并显症;高温高湿条件可加速病害的发展;种薯与薯苗带病调运是该病远距离扩散传播的主要途径;使用脱毒无病苗、轮作、深沟高畦栽培措施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为今后该病害的综合治理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30)

【文章页数】:8 页

【图文】:

甘薯茎腐病传播侵染途径与田间发病流行因子探讨


病残体、根围土、薯块样本与达旦提狄克氏菌D.dadantii菌落

扩增曲线,荧光定量PCR,病原菌,菌落


病残体、根围土和薯块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

侵染,病原菌,途径,部位


根据试验田定点系统观察,健康无病田扦插来自病区的苗,田间发病明显,而扦插脱毒无病苗则没有发病;而在发病田分别扦插病区苗与脱毒无病苗,病区苗田间发病率高,而使用脱毒无病苗,田间发病明显轻,发病严重程度差异十分明显,见表1。根据田间普查结果统计,新发病区其扦插薯苗基本都来自发病地区,品种均为同一品种‘心香’,而老病区田间发病原因则较为复杂;据试验点监测观察,2块新种田使用无病苗扦插的均未发病,使用病区苗扦插的都有发病,见表2。田间普查和试验观测调查结果均显示种苗带菌是该病害向无病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病田残留病原菌也是再侵染传播发病的重要途径之一。2.4 病害田间发生流行影响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薯茎腐病菌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 沈肖玲,易建平,王荣洲,钱俊婷,李艳敏,姚海峰,楼兵干.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03)
[2]甘薯2种新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研究[J]. 余继华,林飞荣,石建尧,张敏荣,卢璐,张宁.  农学学报. 2019(02)
[3]甘薯脱毒苗的甘薯茎腐病发病及产量表现初探[J]. 顾建强,张小华,仇智灵,姚海峰,祝小祥.  南方农业. 2019(01)
[4]甘薯种质资源茎腐病抗性分析[J]. 楼兵干,沈肖玲,陆国权,林贤宝,李月红,张勇,卢英.  浙江农业科学. 2018(12)
[5]甘薯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J]. 徐梦瑶,赵祥颖,张立鹤,贾洪玉,陈清春,刘建龙.  中国果菜. 2017(05)
[6]甘薯茎腐病症状及其病原鉴定[J]. 沈肖玲,林钗,钱俊婷,仇智灵,陈江彬,孙超,易建平,楼兵干.  植物病理学报. 2018(01)
[7]广东省烟草青枯病研究进展[J]. 陈秀莲,杨庆敏,陈永明,林昌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6(10)
[8]台州新发现甘薯茎腐病[J]. 张敏荣,余继华,卢璐,陶健.  植物检疫. 2016(03)
[9]河北省甘薯茎腐病研究初报[J]. 高波,王容燕,马娟,李秀花,陈书龙.  植物保护. 2015(03)
[10]甘薯茎腐病的研究进展[J]. 黄立飞,罗忠霞,房伯平,李开绵,陈景益,黄实辉.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1)



本文编号:3606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606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