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蓝矮植原体效应蛋白SWP1与转录因子TCP12的互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5 23:58
  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小麦蓝矮病(wheat blue dwarf disease,WBD)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给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前期研究发现,WBD植原体可以编码多个分泌蛋白(SWP),其中SWP1可以引起本氏烟和拟南芥侧枝增多,是一个关键的致病效应蛋白。为了深入了解SWP1效应蛋白引起侧枝增多的分子机理,我们对SWP1与植物因子的互作进行了研究。TCP家族转录因子中的classⅡ亚类对植物叶片形态建成、分枝发育等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的一些成员能与SWP1的同源蛋白——翠菊黄化植原体侧枝增多株系编码的SAP11蛋白以及苹果丛生植原体编码SAP11-like蛋白发生互作。为此,本文首先采用酵母双杂技术探究了SWP1效应蛋白与拟南芥ClassⅡTCP家族所有成员的互作关系,并围绕其中一个与分枝调控相关的互作靶标AtTCP12,展开其与SWP1的互作机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了拟南芥ClassⅡTCPs家族的11个转录因子,并成功构建到酵母双杂诱饵载体pGADT7上。将11个诱饵质粒pGADT7-TCPs分别与猎物质粒pGBKT7-S...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植原体病害
        1.1.1 植原体及其病害
        1.1.2 植原体基因组研究
        1.1.3 植原体分泌蛋白进展
    1.2 小麦蓝矮病
        1.2.1 小麦蓝矮病及其症状
        1.2.2 小麦蓝矮植原体基因组
        1.2.3 小麦蓝矮植原体分泌蛋白
    1.3 TCP家族转录因子
        1.3.1 TCP转录因子家族特点
        1.3.2 TCP转录因子的分类
        1.3.3 CYC/TB1-TCPs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1.3.4 CIN-TCPs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章 SWP1与拟南芥ClassⅡTCPs转录因子的互作探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试剂及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拟南芥ClassⅡTCPs家族转录因子的克隆
        2.2.2 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
        2.2.3 酵母转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
        2.3.2 酵母双杂验证
    2.4 讨论
第三章 SWP1与AtTCP12的互作验证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3.2.2 共定位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BiFC验证SWP1与AtTCP12的互作
        3.3.2 SWP1与AtTCP12的共定位
    3.4 讨论
第四章 SWP1与AtTCP12互作结构域的鉴定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SWP1缺失突变体与AtTCP12的互作验证
        4.2.2 AtTCP12缺失突变体与SWP1的互作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卷曲螺旋结构是SWP1与AtTCP12互作的关键结构域
        4.3.2 TCP结构域是AtTCP12与SWP1互作的关键结构域
    4.4 讨论
第五章 SWP1与AtTCP12互作机理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SWP1转基因对AtTCP12转录水平的影响研究
        5.2.2 SWP1对AtTCP12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WP1转基因拟南芥中AtTCP12的转录水平下调
        5.3.2 SWP1下调AtTCP12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蓝矮植原体染色体DNA的分离[J]. 陈旺,李艳,吴云锋.  微生物学通报. 2013(04)
[2]桑树萎缩病的研究进展[J]. 张和禹,汪泰初,鲍先巡.  中国蚕业. 2010(01)
[3]枣疯病研究进展[J]. 樊新萍,乔永胜,田建保.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S2)
[4]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寄主范围研究[J]. 吴云锋,顾沛雯,安凤秋,相建业,罗朝鹏,杨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5]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J]. 顾沛雯,安凤秋,吴云锋,杨栋,罗朝鹏,相建业,杨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5(05)
[6]泡桐丛枝病研究新进展[J]. 田国忠,张锡津.  世界林业研究. 1996(02)
[7]类菌原体引起的小麦蓝矮病[J]. 张秦风,张荣,任芝英,马远莉,朱象三.  微生物学报. 1993(05)
[8]小麦兰矮病病原物——类菌原体的初报[J]. 安德荣,魏宁生,张秦风,张荣,朱象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04)
[9]小麦兰矮病的研究[J]. 朱象三,张鹏林,任芝英,张守雷,刘辉.  植物保护学报. 1984(01)
[10]甘肅省冬小麥紅矮病(紅病)研究簡报[J]. 甘肃省农业試驗总場、甘肃省平涼农业試驗站、甘肃省甘谷农业試驗站、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冬小麦紅矮病硏究工作組,刘汉文.  西北农业科学. 1958(02)

博士论文
[1]小麦蓝矮植原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分泌蛋白功能研究[D]. 陈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小麦蓝矮植原体效应蛋白SWP1功能域的鉴定分析[D]. 刘文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8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68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f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