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茶园黑刺粉虱越冬时空动态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8 21:50
  黑刺粉虱Aleurocan spinfetus Quaintance是中国茶树上危害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个体小,繁殖力强,隐蔽危害造成防治困难,其若虫分泌蜜露造成得茶煤病,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黑刺粉虱的绿色防控是现代有机茶园实际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山东茶园黑刺粉虱越冬时空动态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以期为茶园黑刺粉虱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1.通过对山东茶园越冬期间黑刺粉虱的卵与各龄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树冠层分布型调查,发现黑刺粉虱若虫一直为均匀分布型,且各月的聚集均数均λ>2,说明黑刺粉虱若虫的聚集是由于昆虫自身的产卵习性或发育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基本成分的相对聚集度的加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至11月降为0;黑刺粉虱的1龄若虫的分布由下部向上部逐渐递增;2龄若虫由中部和下部转为上、中、下均匀分布;3龄若虫越冬期间由中部和下部分布转为集中在中部分布;卵在越冬期间始终在中下层分布。2.连续测定了越冬期间黑刺粉虱伪蛹的低温死亡率,结果显示,在-15℃下处理的各组伪蛹死亡率均高于-10℃同样处理时间的处理组,处理不同时间的各组均出现死亡率...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山东省茶树害虫发生现状
    1.2 茶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1.3 茶黑刺粉虱的防治现状
        1.3.1 生物防治
        1.3.2 物理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4 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黑刺粉虱若虫越冬代分布型变化
        2.1.1 试验地点概况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和处理
    2.2 黑刺粉虱伪蛹的低温死亡率
        2.2.1 供试虫源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和处理
    2.3 两种草蛉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2.3.1 供试虫源
        2.3.2 试验方法
        2.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 三种药剂对黑刺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
        2.4.1 试验药剂及处理
        2.4.2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与供试品种
        2.4.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4.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刺粉虱若虫越冬代分布型变化
        3.1.1 聚集度指标分析
        3.1.2 聚集原因分析
        3.1.3 Taylor幂法则分析
        3.1.4 黑刺粉虱在茶树不同树冠层上的分布分析
    3.2 黑刺粉虱伪蛹低温死亡率变化
        3.2.1 不同处理温度下黑刺粉虱伪蛹的死亡率变化
        3.2.2 不同处理时间下黑刺粉虱伪蛹的死亡率变化
    3.3 两种草蛉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3.3.1 中华通草蛉各龄幼虫对黑刺粉虱的捕食作用
        3.3.2 中华通草蛉3 龄幼虫的自身密度作用
        3.3.3 中华通草蛉3 龄幼虫的种内干扰作用
        3.3.4 大草蛉各龄幼虫对黑刺粉虱的捕食作用
        3.3.5 大草蛉3 龄幼虫的自身密度作用
        3.3.6 大草蛉3 龄幼虫的种内干扰作用
    3.4 三种药剂对黑刺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
        3.4.1 CITROLE-希翠矿物油对黑刺粉虱2 龄和3 龄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3.4.2 CITROLE-希翠矿物油对黑刺粉虱若虫田间的杀虫效果试验
        3.4.3 32%联苯·噻虫嗪和10%联苯菊酯对黑刺粉虱若虫田间的杀虫效果试验
4 讨论
    4.1 黑刺粉虱若虫越冬代分布型变化
    4.2 黑刺粉虱伪蛹的低温死亡率
    4.3 两种草蛉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4.4 三种药剂对黑刺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
5 结论
    5.1 黑刺粉虱若虫越冬代分布型变化
    5.2 黑刺粉虱伪蛹的低温死亡率
    5.3 两种草蛉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5.4 三种药剂对黑刺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茶产业组织模式与新常态下的经营策略[J]. 包乌兰托亚,李中华,马龙波,毛炎新.  林业经济. 2016(11)
[2]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的配方筛选及药效研究[J]. 陈劲礼,李新杰,李健明,梁明龙,刘晓鹏,刘晓静.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6(07)
[3]中华通草蛉幼虫对茶蚜捕食作用的研究[J]. 廖先骏,唐天成,汪玉新,陈珍珍,许永玉.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4)
[4]茶树黑刺粉虱绿色防控措施[J]. 贺伯虎,张书香.  植物医生. 2015(06)
[5]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捕食潜能研究[J]. 王媛,陈越,张拯研,曾嵘,冼继东.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5)
[6]超高效合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茶叶中联苯菊酯[J]. 王丽婷,王波,周围,刘倩倩,杨盛鑫,张雅珩.  分析化学. 2015(07)
[7]崂山茶区茶树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研究初报[J]. 冯明祥,姜瑞德,王继青,张涛,程星.  茶叶科学技术. 2013(03)
[8]闽·浙部分地区茶叶病虫害及其药剂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陈洪德.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0)
[9]联苯菊酯茶园残留与使用安全性[J]. 吴光远,曾明森,夏会龙,马香娟,王庆森,王文建,陈忠林.  福建农业学报. 2013(04)
[10]联苯菊酯在土壤中残留动态以及相关降解影响因子的研究[J]. 康燕玉.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3(01)



本文编号:3722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722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