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苗病的田间抗药性及水稻三种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3 20:19
随着高产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大面积发生,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明确病原菌流行规律及其对药剂的敏感性,对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浙江省水稻恶苗病主要致病菌种类及其抗药性和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早期检测预警技术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浙江省的金华、嘉兴和绍兴地区共获得134株镰刀菌,其中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101株,金华、嘉兴和绍兴地区分别为36、32和33株,分别占该地区种群的75.0%、71.1%和80.48%。2.测定了134株镰刀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如下:多菌灵敏感菌株有17株,抗性菌株117株,其中藤仓镰孢多菌灵低中和抗菌株分别有92株和9株。所有藤仓镰孢菌均为咪鲜胺抗性菌株,其中25株为低抗、44株为中抗,32株为高抗,5株禾谷镰刀菌和2株层出镰刀菌为低抗菌株,其它镰刀菌均为咪鲜胺敏感菌株。有121株镰刀菌为氰烯菌酯敏感抗性菌株,EC50值范围为0.19μg/m L0.85μg/m L,平均0.46μg/m L;其中13藤仓镰孢菌为氰烯菌酯抗性菌株,...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主真菌病害
1.1.1 水稻恶苗病简介
1.1.1.1 水稻恶苗的发生和危害
1.1.1.2 水稻恶苗病的病原和病害循环
1.1.2 稻瘟病简介
1.1.2.1 稻瘟病发生和危害
1.1.2.2 稻瘟病病原和病害循环
1.1.3 稻曲病简介
1.1.3.1 稻曲病发生和危害
1.1.3.2 稻曲病病原和病害循环
1.2 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
1.2.1 水稻恶苗病防治现状
1.2.2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抗性
1.2.3 藤仓镰孢菌对咪鲜胺的抗性
1.2.4 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性
1.3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 苗病菌的分离及对杀菌剂敏感性的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培养
2.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2.3 藤仓镰孢对多菌灵敏感性测定
2.2.4 藤仓镰孢对咪鲜胺敏感性测定
2.2.5 藤仓镰孢对氰烯菌酯敏感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2.3.2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敏感性分布
2.3.3 藤仓镰孢对咪鲜胺敏感性分布
2.3.4 藤仓镰孢对氰烯菌酯敏感性分布
2.4 讨论
3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性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供试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合成
3.2.2 咪鲜胺处理下的藤仓镰孢菌丝体制备
3.2.3 藤仓镰孢菌的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2.4 PCR扩增、产物克隆及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藤仓镰孢Β2-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3.3.2 藤仓镰孢菌肌球蛋白-1基因序列分析
3.3.3 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序列分析
3.3.4 藤仓镰孢菌CYP51B基因序列分析
3.3.5 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启动子区域序列分析
3.3.6 咪鲜胺处理下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4 讨论
4 水稻恶苗病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与稻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带菌种子的制备与恶苗病菌的接种
4.2.2 种子和幼苗上藤仓镰孢菌的分离
4.2.3 基因组DNA提取
4.2.4 引物设计和筛选
4.2.5 LAMP反应体系优化与建立
4.2.6 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
4.2.7 LAMP法检测带菌种子和感病幼苗
4.2.8 LAMP法检测田间感病植株
4.3 实验结果
4.3.1 LAMP反应体系优化与确立
4.3.2 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结果
4.3.3 种子带菌率LAMP检测结果
4.3.4 感病幼苗LAMP检测结果
4.3.5 田间感病植株LAMP检测结果
4.4 讨论
5 稻曲病菌实时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5.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稻曲病菌孢子基因组DNA提取
5.2.2 引物设计和筛选
5.2.3 Q-LAM最佳反应温度筛选
5.2.4 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
5.2.5 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灵敏度验证
5.2.6 建立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
5.2.7 Q-LAMP和Q-PCR检测添加的孢子样品
5.2.8 Q-LAMP和Q-PCR检测田间孢子的样品
5.3 结果
5.3.1 最佳反应温度筛选结果
5.3.2 检测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5.3.3 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验证结果
5.3.4 Q-LAMP检测稻曲病菌孢子的标准曲线
5.3.5 添加孢子样品Q-LAMP检测结果
5.3.6 田间孢子的样品定量检测检测结果
5.4 讨论
6 稻瘟病菌实时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6.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稻瘟病菌孢子基因组DNA提取
6.2.2 引物设计和筛选
6.2.3 Q-LAMP最佳反应温度筛选
6.2.4 Q-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
6.2.5 Q-LAM检测体系灵敏度验证
6.2.6 Q-LAMP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6.2.7 Q-LAMP检测植株中的稻瘟病病菌
6.3 实验结果
6.3.1 检测体系最佳反应温度筛选结果
6.3.2 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结果
6.3.3 检测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
6.3.4 Q-LAMP检测稻瘟病菌孢子的标准曲线
6.3.5 不同致病性的稻瘟病病菌检测结果
6.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42240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主真菌病害
1.1.1 水稻恶苗病简介
1.1.1.1 水稻恶苗的发生和危害
1.1.1.2 水稻恶苗病的病原和病害循环
1.1.2 稻瘟病简介
1.1.2.1 稻瘟病发生和危害
1.1.2.2 稻瘟病病原和病害循环
1.1.3 稻曲病简介
1.1.3.1 稻曲病发生和危害
1.1.3.2 稻曲病病原和病害循环
1.2 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
1.2.1 水稻恶苗病防治现状
1.2.2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抗性
1.2.3 藤仓镰孢菌对咪鲜胺的抗性
1.2.4 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性
1.3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 苗病菌的分离及对杀菌剂敏感性的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培养
2.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2.3 藤仓镰孢对多菌灵敏感性测定
2.2.4 藤仓镰孢对咪鲜胺敏感性测定
2.2.5 藤仓镰孢对氰烯菌酯敏感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2.3.2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敏感性分布
2.3.3 藤仓镰孢对咪鲜胺敏感性分布
2.3.4 藤仓镰孢对氰烯菌酯敏感性分布
2.4 讨论
3 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性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供试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合成
3.2.2 咪鲜胺处理下的藤仓镰孢菌丝体制备
3.2.3 藤仓镰孢菌的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2.4 PCR扩增、产物克隆及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藤仓镰孢Β2-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3.3.2 藤仓镰孢菌肌球蛋白-1基因序列分析
3.3.3 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序列分析
3.3.4 藤仓镰孢菌CYP51B基因序列分析
3.3.5 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启动子区域序列分析
3.3.6 咪鲜胺处理下藤仓镰孢菌CYP51A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4 讨论
4 水稻恶苗病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与稻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带菌种子的制备与恶苗病菌的接种
4.2.2 种子和幼苗上藤仓镰孢菌的分离
4.2.3 基因组DNA提取
4.2.4 引物设计和筛选
4.2.5 LAMP反应体系优化与建立
4.2.6 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
4.2.7 LAMP法检测带菌种子和感病幼苗
4.2.8 LAMP法检测田间感病植株
4.3 实验结果
4.3.1 LAMP反应体系优化与确立
4.3.2 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结果
4.3.3 种子带菌率LAMP检测结果
4.3.4 感病幼苗LAMP检测结果
4.3.5 田间感病植株LAMP检测结果
4.4 讨论
5 稻曲病菌实时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5.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稻曲病菌孢子基因组DNA提取
5.2.2 引物设计和筛选
5.2.3 Q-LAM最佳反应温度筛选
5.2.4 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
5.2.5 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灵敏度验证
5.2.6 建立Q-LAMP和Q-PCR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
5.2.7 Q-LAMP和Q-PCR检测添加的孢子样品
5.2.8 Q-LAMP和Q-PCR检测田间孢子的样品
5.3 结果
5.3.1 最佳反应温度筛选结果
5.3.2 检测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5.3.3 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验证结果
5.3.4 Q-LAMP检测稻曲病菌孢子的标准曲线
5.3.5 添加孢子样品Q-LAMP检测结果
5.3.6 田间孢子的样品定量检测检测结果
5.4 讨论
6 稻瘟病菌实时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体系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6.1.2 供试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稻瘟病菌孢子基因组DNA提取
6.2.2 引物设计和筛选
6.2.3 Q-LAMP最佳反应温度筛选
6.2.4 Q-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
6.2.5 Q-LAM检测体系灵敏度验证
6.2.6 Q-LAMP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6.2.7 Q-LAMP检测植株中的稻瘟病病菌
6.3 实验结果
6.3.1 检测体系最佳反应温度筛选结果
6.3.2 检测体系特异性验证结果
6.3.3 检测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
6.3.4 Q-LAMP检测稻瘟病菌孢子的标准曲线
6.3.5 不同致病性的稻瘟病病菌检测结果
6.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42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74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