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碳水耦合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02:31
【摘要】:本研究以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因子观测系统所测定的2008-2017年10年的观测研究,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上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呼吸(RE),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水汽通量(ET)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杉木人工林GEP,ET和WUE的影响因子,为杉木人工林水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1、4、7、10月杉木林生态系统RE日变化总体上呈白天高夜间低的变化特点。1、4、7、10月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RE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5:30、14:30、14:30、0:30;最小值分别出现在0:30、6:00、19:30、18:00,月均日较差分别为0.05、0.09、0.11、0.06mg CO2/(m2s1);2008~2017年杉木林生态系统RE年变化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单波型变化,2015年8月(234.3gC/(m2mon))最大,2011年7月(172.2gC/(m2mon))最小,平均年较差为145.5gC/(m2mon);2008~2017年杉木林生态系统RE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变化特点。杉木林生态系统RE累年平均年总量为1544.8gC/(m2a),年总量最大值1752.2gC/(m2a)(2015年),最小值1431.0gC/(m2a)(2011年),累年平均年较差为321.2 gC/(m2a);月尺度上,杉木林生态系统RE与PAR、SWC、降水量、VPD均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与5 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2.2017年1、4、7、10月杉木林GEP和ET日变化大致呈单波型变化,GEP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30、11:00、9:30、11:30,月均日较差分别为0.53、0.80、0.87、0.83 mg CO2/(m2s1);ET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30、13:00、13:00、12:00,月均日较差分别为0.03、0.08、0.13、0.06kg H20/(m2s1);2008~2017年杉木林生态系统GEP和ET年变化总体上都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单波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或8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平均年较差分别为63.5gC/(m2mon)、19.7 kg H2O/(m2mon);2008-2017年GEP月总量最大值取值区间为185.5~249.0 gC/(m2mon),其中2015年7月最大(249.0gC/(m2mon)),2011 年7月最小(185.5gC/(m2mon)),年较差为63.5gC/(m2mon);ET月总量最大值取值区间为75.9~95.6 kg H20/(m2hon),其中2012年8月最大(95.6 kg H2O/(m2mon),2008年7月最小(75.9 kg H2O/(m2mon)),年较差为19.7 kg H2O/(m2mon);2008~2017年杉木林生态系统GEP和ET年际变化都呈波动上升变化特点。ET最大值为642.67 kg H20/m2a(2016),最小值为528.79 kg H20/m2a(2011),累年ET均值为580.35±36.06kg H20/m2a;GEP最大值为1952.17g C/m2a(2015),最小值为1507.24gC/m2a(2011),累年GEP均值为1688.57±126.09 g C/m2a;月尺度上,杉木林生态系统GEP与PAR、VPD、降水量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气温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ET与PAR、VPD、降水量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气温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3.2017年1、4、7、10月WUE日变化呈“U”型变化特点,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2:00、12:30、12:30、15:00;平均日较差分别为8.9、10.3、6.5、7.9g C02/kg H20;2008~2017年WUE年变化呈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特点,WUE值12月最大(4.7g C/kg H20),8月最小(2.6g C/kg H20),年较差为2.1gC/kg H20;2008~2017年WUE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变化特点。WUE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3.9gC/kg H20),最小值出现在2016年(3.5gC/kg H20),10年WUE均值为3.6±0.1g C/kg H2O;日尺度上,WUE与PAR、VPD呈极显著线性函数关系,WUE与气温、SWC呈现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月尺度上,月均WUE与月PAR总量、月均VPD呈极显著线性函数关系,月均WUE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月均WUE与月均气温呈极显著二次多项式关系。4.2008~2017年GEP与ET在日、月、年尺度上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日和月尺度上,GEP与ET相关性极其显著(R2=0.6763,P0.001;R2=0.8897,P0.001),年尺度上GEP与ET相关性非常显著(R2=0.8547,P0.01)。5.由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与干旱等级的关系可以看出,2011年夏季会同杉木人工林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干旱,而2013年发生了特大干旱。2013年中度干旱对GEP没有影响,只是增大了ET,从而降低了杉木林WUE;重度干旱对ET没有影响,只是减少了GEP,从而降低了WUE;特大干旱同时减少了GEP和ET,对杉木林WUE没有影响。
【图文】:

路线图,杉木林,耦合作用,生态系统


图1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碳水耦合作用研究技术路线图逡逑Fig.邋1邋Block邋diagram邋of邋the邋design's邋route逡逑

气象因子,年变化,月总量,出现在


3结果与分析逡逑3.1主要气象因子年变化逡逑由图2可知,2008—2017年10年间,光合有效辐射(PAR)呈现夏季高,逡逑冬季低的变化特点。PAR月总量最大值出现在7?8月,取值区间为310.2?472.4逡逑mol/邋(m2mon),其中邋2011邋年邋7邋月最高(472.42mol/邋(m2mon)邋),2016邋年邋7逡逑月最低(310.2邋mol/邋(mhon)邋);邋PAR月总量最小值出现在12月?2月,取值逡逑区间为邋69.2?118.0邋mol邋/(m2mon),其中邋2014邋年邋2邋月最高(118.0邋mol邋/(m2mon)),逡逑2012邋年邋2邋月最低(69.2mol/邋(m2mon))。逡逑气温年变化呈夏高冬低的单波型变化。月均气温最大值出现在6?8月,取逡逑值区间为24.9?27.9邋°C,其中2013年7月最高(27.9邋°C),2015年6月最低逡逑(24.9邋°C邋);月均气温最小值出现在12?次年2月,取值区间为1.0?7.5°C,,逡逑其中2017年12月最高(7.5邋°C)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9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秋云;罗植荣;胡丽丽;邓斌;;湖南省怀化市2013年干旱特征及原因分析[J];北京农业;2014年12期

2 高琛;杨新兵;鲁绍伟;李少宁;陈波;潘青华;马成东;;北京沙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策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李柏贞;周广胜;;干旱指标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年05期

4 黄晚华;隋月;杨晓光;代姝玮;李茂松;;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与适应Ⅴ.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分区和评述[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5 刘艳杰;张立荣;牛海山;仲延凯;徐兴良;张翠芳;;降雨量对大针茅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03期

6 胡化广;张振铭;吴生才;季芳芳;;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13年03期

7 展小云;于贵瑞;盛文萍;方华军;;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优势植物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3期

8 赵仲辉;张利平;康文星;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彭长辉;;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J];林业科学;2011年11期

9 于贵瑞;方华军;伏玉玲;王秋凤;;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年19期

10 李春友;孟平;张劲松;田璐洋;路丙社;贾长荣;;不同郁闭度条件下野生黄连木幼苗的光合及水分利用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米娜;温学发;王辉民;张玉书;蔡福;;中亚热带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组分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洁;北京大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姜丽芬;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光合与呼吸作用机理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舒;冀北辽河源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刘玉莉;安吉毛竹林和太湖源雷竹林碳水耦合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3 胡兆永;秦岭火地塘林区落叶松林碳水通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学仕;次生栎林蒸散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王宇明;小麦辣椒间套作最优配置方式及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窦兆一;涡度相关法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0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20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d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