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及固碳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20:35
【摘要】:本研究以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测定,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且对林分因子与植被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和生态系统碳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估算了植被乔木层固碳速率,且采取最大值法、生产力回归法和生长过程法等三种方法对植被层固碳潜力进行了研究,并对三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进行了方差对比分析。采用最大值法估算了土壤层固碳潜力,并对杜香-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固碳潜力进行了探讨,为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固碳潜力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分总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杜香-兴安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108.43 t·hm~(-2)、129.33t·hm~(-2)、232.44 t·hm~(-2)和274.63 t·hm~(-2)。在垂直结构上,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在95.49%~98.05%之间;林下植被层所占比例在1.36%~3.61%之间;枯落物层现存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最小,在0.60%~0.91%之间。(2)杜香-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总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呈逐渐增加趋势。杜香-兴安落叶松不同龄组之间土壤层碳密度占林分总碳密度的比例在53.37~67.95%之间,随着林龄增大土壤层碳密度所占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植被层碳密度占林分总碳密度的比例在31.79~46.38%之间。杜香-兴安落叶松不同龄组之间枯落物层碳密度所占比例在0.23~0.36之间。植被层、土壤层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林分密度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不同龄组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乔木层年平均固碳速率大小顺序为幼龄林(1.36 t·hm~(-2)·a~(-1))近熟林(1.20 t·hm~(-2)·a~(-1))中龄林(1.09 t·hm~(-2)·a~(-1))成熟林(0.92t·hm~(-2)·a~(-1))。估算植被层固碳潜力3种方法中生产力回归模型法估算出来的固碳潜力结果明显高于其他2种估算方法结果,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土壤固碳潜力大小范围为111.1 t·hm~(-2)~129.82 t·hm~(-2)。(4)本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由植被层的固碳潜力和土壤层固碳潜力组成。幼龄林时植物固碳潜力最小,为0.01 t·hm~(-2)·a~(-1);然而土壤层固碳潜力最大,为129.82t·hm~(-2)。成熟林时植被固碳潜力最高,为0.47 t·hm~(-2)·a~(-1);中龄林的土壤碳潜力最低,为103.20t·hm~(-2)。
【图文】:

林分因子,杜香,土壤碳密度,兴安落叶松林


图 10 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密度与林分因子关系ig.10 Effect of forest factor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Larix gmelinii fore表 10 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林分因子的相关系数le.10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st factors and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Larix gme林分密度 林龄 乔木层生物量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 枯落物 -0.603*0.814**0.645*0.619*0.928*相关(P<0.01),*表示显著相关(P<0.05)。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各碳层分配特征不同龄组杜香-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不同龄组中的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总碳<0.01),并且各龄组碳层之间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统总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趋势,幼龄林、中度大小分别为148.03 t·hm-2、184.24 t·hm-2、219.79 t·hm-2和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海清;罗碧珍;魏书精;魏书威;孙龙;罗斯生;马洪斌;;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林分生物量碳密度与固碳能力[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02期

2 魏亚伟;周旺明;周莉;于大炮;周永斌;秦胜金;代力民;;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储量及其碳库分配特征[J];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3 胡海清;罗碧珍;魏书精;魏书威;文正敏;孙龙;罗斯生;王立明;马洪斌;;大兴安岭5种典型林型森林生物碳储量[J];生态学报;2015年17期

4 张莉;郭志华;李志勇;;红树林湿地碳储量及碳汇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5 赵亚男;王勉;文毅;徐标;;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综述[J];绿色科技;2012年11期

6 胡庆东;余博鹏;陈京远;;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3期

7 周玉文;翁窈瑶;张晓昕;李萍;王强;;应用年最大值法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1年10期

8 俄有浩;施茜;马玉平;郭建平;肖正璐;;未来10年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19期

9 刘迎春;王秋凤;于贵瑞;朱先进;展小云;郭群;杨浩;李胜功;胡中民;;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J];生态学报;2011年15期

10 于贵瑞;王秋凤;刘迎春;刘颖慧;;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飞;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2 董李勤;气候变化对嫩江流域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3 万林葳;生态矿区建设期环境成本与效益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向仰州;海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时空格局[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吴明;中北亚热带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蓄积特征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美美;黄土丘陵区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固碳速率与生产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吴梓尚;攸县森林生物量动态变化分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3 赵盼盼;基于Landsat TM和ALOS PALSAR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4 陈丹凤;江西省三种典型人工林固碳现状及其潜力[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5 潘鹏;马尾松天然林植被固碳能力、速率及潜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6 赵娣;典型岩溶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7 曹晓阳;山西中南部主要造林树种固碳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何月红;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应对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鲍春生;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通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闫淑英;寒温带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健康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5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25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2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