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晋西黄土区油松根系与土壤的摩擦力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09:47
【摘要】:油松作为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在水土流失防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根系作为油松的支持器官在固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北京林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根系拉拔试验机,对晋西黄土区油松的单根和多分叉根进行室内根系拉拔试验,根系采样时间为2018年7月。本文主要探究单根和多分叉根在拉拔过程中的破坏模式,以及影响单根摩擦力学特性的因素,并使用单根摩擦力估算公式F=0.5pd(1+ω)gL2定量分析影响根系与土壤界面摩擦系数的因素;对比两次单根重复拉拔试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影响多分叉根中的侧根固土能力因素。结果表明:(1)单根破坏模式有三种:被完全拔出破坏,被拔断破坏和表皮滑脱破坏。多分叉根破坏模式有四种:完全被拔出破坏、分叉侧根被拔断破坏、分叉侧根表皮滑脱破坏和分叉侧根劈裂破坏。(2)随着单根直径、埋置深度、加载速度、土体干密度增加,最大摩擦力也增加,而随着土壤含水率增加,最大摩擦力和初始摩擦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单根直径、加载速度、土壤含水率和土体干密度对主峰值位移没有影响,但主峰值位移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加载速度和土体干密度对初始摩擦力没有影响,但单根直径和埋置深度对初始摩擦力有一定的影响;(3)土体干密度提高,根土界面摩擦系数也提高,土体干密度从1.59 g/cm3到1.68 g/cm3,提高了 42.55%,从 1.68 g/cm3 到 1.78 g/cm3,提高了 33.74%;随着单根直径增加,根土界面摩擦系数会降低;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根土界面摩擦系数会降低,埋深从50mm到100mm,根土界面摩擦系数降低了 49.72%;埋深从100mm到150mm,降低了 33.16%。随着土壤含水率从13.18%增加到15.18%,再增加到17.18%,根土界面摩擦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增减率为+34.57%和-34.50%;随着加载速度的增加,根土界面系数先增大,到一定值后保持不变或略微下降。(4)单根重复两次拉拔的试验结果中,最大摩擦力和主峰值位移近似不变;两次初始摩擦力结果随着直径的增加,两者差别越来越大。侧根直径之和与侧根夹角之和对最大摩擦力之差影响很大,并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侧根直径之和,侧根夹角之和都对主峰值位移之差影响很小,没有明显规律性。对于一分叉根和二分叉根而言,侧根夹角之和对最大摩擦力之差的影响大于侧根直径之和对其的影响,但对于三分叉根而言,侧根直径之和对最大摩擦力之差的影响大于侧根夹角之和对其的影响。研究得出的单根和多分叉根的破坏模式以及影响根系摩擦力学特性因素加深了对黄土高原地区油松根系固土机制的了解,为油松植被恢复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图文】:

吉县,位置图


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逡逑2.1研咒区概况逡逑研究区域为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图2.1、图2.2),地势东高西低,是典型的逡逑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其区域地理位置为36°14^36°19'N,邋110°40'?110°4KE,海拔逡逑为850?1,550m。该地区的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9.5邋°C ̄10.6邋°C,逡逑无霜期平均为171邋d,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4邋h。多年记录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80邋mm,逡逑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主要集中于6?10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年逡逑平均蒸发量约为1,740邋mm,远大于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风速为2.1邋m/s,且多以逡逑偏南风和南风为主。该地主要的自然灾害以干旱,沙尘暴,山体滑坡为主。研究区域逡逑内主要的土壤为碳酸盐褐土,黄土母质,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主要为粉砂质壤土,,土逡逑质均匀

技术路线图,黄土母质,吉县,川流


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逡逑2.1研咒区概况逡逑研究区域为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图2.1、图2.2),地势东高西低,是典型的逡逑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其区域地理位置为36°14^36°19'N,邋110°40'?110°4KE,海拔逡逑为850?1,550m。该地区的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9.5邋°C ̄10.6邋°C,逡逑无霜期平均为171邋d,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4邋h。多年记录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80邋mm,逡逑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主要集中于6?10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年逡逑平均蒸发量约为1,740邋mm,远大于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风速为2.1邋m/s,且多以逡逑偏南风和南风为主。该地主要的自然灾害以干旱,沙尘暴,山体滑坡为主。研究区域逡逑内主要的土壤为碳酸盐褐土,黄土母质,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主要为粉砂质壤土,土逡逑质均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91.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志远;杜文凤;聂俊丽;崔凡;;基于探地雷达早期信号振幅包络值的黏性土壤含水率探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22期

2 董翰川;庞丽丽;史云;;频域反射分析法测定土壤含水率标定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年03期

3 冯慧君;赵浩然;郑秀清;陈军锋;苗春燕;薛静;;季节性冻融期覆砂对太谷农田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年05期

4 窦金熙;郭玉明;王盛;刘蒋龙;;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3期

5 张炜;黄晓鹏;吴劲锋;饶新龙;郭衍峰;;土壤含水率对45号钢磨损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年03期

6 刁万英;刘刚;;基于数字图像估算不同密度表层土壤含水率[J];灌溉排水学报;2017年04期

7 徐爽;;土壤含水率测量技术和介电常数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27期

8 罗红品;李光林;;土壤含水率的检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年05期

9 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徐程杨;魏红旭;;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彭遗柱,林三益;一种考虑土壤含水率分布的降雨径流概念模型[J];四川水力发电;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2 简季;杨武年;;土壤水遥感定量反演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A];河流开发、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六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盛伟;钟方平;申茂泉;杨文静;;γ射线透射法测量土壤含水率的蒙特卡罗模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核测试与分析分卷)[C];2015年

4 王杰;刘珂;任红玲;唐晓玲;李健;;吉林省春季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5 梁砚清;许国臣;;保水剂在沙化地区不同植物上的应用效果[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6 格日乐;刘艳琦;左志严;阿如旱;娜日苏;;土壤水分对植物根-土界面相互作用特性的影响[A];《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大会“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论文集[C];2017年

7 廖绵清;余喜初;叶川;熊国根;诸葛渊;;百喜草治理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力文;尚中博;赵帅;郭凯璇;李德亮;;巯基修饰纳米二氧化硅修复土壤中镍铜锌机理探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8年

9 单梦颖;杨永刚;高登成;丁洪波;项希希;吴兆录;;云南省中部三种森林土壤含水率、容重和细根重及其垂直分布[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廖绵清;余喜初;叶川;熊国根;诸葛渊;;百喜草治理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海燕;秸秆地膜: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N];农业科技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郑海燕;秸秆地膜: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N];农民日报;2018年

3 郝劲飞;融资 打井 精耕[N];农民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吕宁丰;土壤含水率过高“搓衣板路”被责令返工[N];南京日报;2012年

5 ;水稻春育苗 秋季早准备[N];吉林农村报;2008年

6 记者 张红艳;我市喜降及时雨[N];菏泽日报;2008年

7 袁超群 实习生 樊蓓蓓;我市全力以赴抗旱保秋[N];西安日报;2004年

8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9 记者 王小丽;全力做好抗旱冬灌工作[N];渭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梓茜;汉江流域河—库岸带湿地植被和土壤反硝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2 戚春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喷灌均匀特性与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丁启朔;耕作力学研究的土壤结构及其评价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王敬贤;土壤中部分酚类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剑;滴灌均匀度合理取值及系统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聂俊丽;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采煤对浅部地层含水量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雷少刚;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朱红艳;干旱地域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杨林林;麦田土壤水分运移与有效性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10 路超;苹果水肥耦合效应及树体生理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彬彬;针阔叶混交林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D];黑龙江大学;2019年

2 陈仁磊;土壤孔隙率对竖直埋管换热器换热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3 田昊;土壤紧实及水分复合测量方法研究及装置开发[D];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

4 洪德伟;晋西黄土区油松根系与土壤的摩擦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5 梁超;基于含水率与温度补偿的土壤pH值在线实时检测系统[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6 于辉;土壤酸/碱环境变化对太岳山油松林土壤氮素及温室气体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7 刘九缠;隧道建设对岩溶槽谷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年

8 马稚桐;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区土壤-地下水蒸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9 郭同同;耐汞微生物的分离及其对汞污染土壤的修复[D];云南大学;2018年

10 王梦琦;聚丙烯酰胺在大庆地区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43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43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b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