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的影响因素
【图文】:
5.3.2多重因素对树枝BCEF影响的边际效应逡逑林分特征因子对树枝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47.87%,其中,龄组40.91°/。,逡逑起源6.96%邋(图5-3)。树枝BCEF随龄组由幼龄向过熟变化而减小,幼龄林最大、过熟逡逑林最小(图5-4),与之相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其它森林类型的研究中,Lehtonen等(2004)逡逑发现欧洲赤松和欧洲云杉树枝BCEF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变小。此外,从图5-4可以看出,逡逑人工林树枝BCEF显著大于天然林。逡逑地形因子对树枝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39.51%,其中,坡向最大(13.91%),逡逑其次为海拔(10.96°/。)、坡度(9.17%)、坡位(4.59%),地貌最小(0.88%)(图5-3)。逡逑对于坡向,树枝BCEF在东南坡最大,在西南坡最小(图5-4)。对于海拔,树枝BCEF逡逑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并在海拔大于l000m后趋向平稳(图5-4)。此外,对于坡度,当逡逑坡度小于30°时,树枝BCEF相对稳定,当处于30?35°之间时,树枝BCEF先升高后下逡逑降
5.4.2多重因素对树皮BCEF影响的边际效应逡逑林分特征因子对树皮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47.91%,其中,龄组41.08%,逡逑起源6.83%邋(图5-5)。树皮BCEF随龄组由幼龄向过熟变化而减小,幼龄林最大、过熟逡逑林最小(图5-6),此结果与Lehtonen等(2004)的研宄结果相似,Lehtonen等(2004)逡逑发现欧洲赤松和欧洲云杉树皮BCEF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变小。此外,从图5-6可以看出,逡逑人工林树皮BCEF显著大于天然林。逡逑地形因子对树皮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38.78%,其中,坡向最大(14.43%),逡逑其次为海拔(9.98°/。)、坡度(9.13%)、坡位(4.55%),地貌最小(0.70%)(图5-5)。对逡逑于坡向,树皮BCEF在东南坡最大,在西南坡最小(图5-6)。对于海拔,树皮BCEF随逡逑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并在海拔大于l000m后趋向平稳(图5-6)。此外,对于坡度,当坡逡逑度小于30°时,树皮BCEF相对稳定,当处于30?35°之间时,树皮BCEF先升高后下降,逡逑大于35°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滨德;张远东;王晓春;;川西高原不同坡向云、冷杉树轮对快速升温的响应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2期
2 Tzeng Yih Lam;Xiaodong Li;Rae Hyun Kim;Kyeong Hak Lee;Yeong Mo Son;;Bayesian meta-analysis of regional biomass factors for Quercus mongolica forests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15年04期
3 王富刚;徐伟洲;亢福仁;尚爱军;张静;;不同坡向条件下小叶杨光合光响应曲线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6期
4 周全连;刘建;黄开勇;;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J];大众科技;2015年08期
5 黄云奉;刘屹;黄世友;何邦亮;陈丽洁;黎燕琼;;不同林龄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5年04期
6 焦琳琳;常禹;申丹;胡远满;李春林;马俊;;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中国野火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5年08期
7 傅煜;雷渊才;曾伟生;;区域尺度杉木生物量估计的不确定性度量[J];林业科学;2014年12期
8 左舒翟;任引;王效科;张小全;罗云建;;中国杉木林生物量估算参数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学;2014年11期
9 付威波;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杜虎;温远光;徐慧芳;;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18期
10 贾松伟;;河南省乔木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碳汇经济价值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伟生;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尹惠妍;大区域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2 王彪;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3 黄木生;福建杉木王种质资源的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吴小山;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5 王平;福建生物能源树种的调查和筛选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叶文;福建藓类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罗云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刘万里;计量资料多重比较方法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5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6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