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毛竹和典型常绿阔叶树实生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9 09:25
【摘要】:为探明毛竹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偏好吸收特征,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青冈(Quercus glauca)及入侵植物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通过对四种植物实生苗设置不同无机氮形态及配比的水培处理(毛竹、青冈)和盆栽处理(毛竹、木荷、香樟、青冈),测定培养过程中不同树种间生理特性、氮代谢酶活性变化、及盆栽处理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探讨二者对不同氮素形态吸收利用及生长特性是否存在差异,从植物对氮素养分偏好吸收角度为毛竹入侵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在毛竹及青冈实生苗的水培实验中,设置铵硝比为100:0、75:25、50:50、25:75、0:100,5种营养液处理。结果表明:毛竹实生苗在铵硝比75:25处理下,其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根长、根表面积、NRA(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青冈实生苗铵硝比25:75处理下,其根长、根表面积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SPAD值在铵硝比0:100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青冈根系中NRA随营养液中硝态氮浓度增加呈线型上升趋势,但毛竹苗培养过程中未发现上述相关关系。综上,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水培处理下,毛竹苗在铵态氮为主要氮源时生长优势更明显,青冈苗则对硝态氮同化利用能力更强。对毛竹及木荷、香樟、青冈实生苗的盆栽实验中,设置铵硝比为75:25、50:50、25:75,3种处理。结果表明:铵态氮浓度的上升有利于毛竹生物量的积累,及SPAD值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i但会导致土壤pH的显著下降。而常绿阔叶林代表性树种—青冈、木荷、香樟在硝态氮浓度增加后,其生物量均得到显著增加,香樟、青冈SPAD值明显增加;木荷、青冈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得到显著增强。铵硝均衡配比氮源处理下,四种植物光合特性、脲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毛竹与以木荷、香樟、青冈为代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相比,在铵态氮或硝态氮增加的处理下生长特性及其代谢酶活性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种类差异。可见氮素形态在铵态氮占优势时,毛竹比阔叶树种更具生长优势,而阔叶树种则对硝态氮具有更强的吸收利用能力。
【图文】:

氮素形态,硝酸还原酶活性,实生苗,毛竹


影响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营养液处理对毛竹实生苗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图3.2a)。其中,T3、T4、T5的处理下,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硝态氮比例增加而提高,T5处理即硝态氮为唯一氮素形态时,毛竹实生苗根系中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T2和T3处理相比较,即当铵态氮所占比例提高时,实生苗根系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营养液中硝态氮浓度与毛竹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图3.3a)。图3.2 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毛竹和青冈实生苗根系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Fig. 3.2 Effect of the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and ratios on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roots ofPhyllostachys edulis and Quercus glauca se

硝酸还原酶活性,营养液,实生苗,青冈


(R2=0.981,,P<0.001)(图3.3b),即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营养液中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图3.3 毛竹和青冈实生苗根系中硝酸还原酶活性与营养液中硝态氮浓度的关系Fig. 3.3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at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roots ofPhyllostachys edulisand Quercus glauca seedling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18.4;S79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敏;;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量影响鸭梨果实品质[J];中国果业信息;2017年04期

2 杨贵明;;要合理选用氮肥[J];河北农业科技;1989年02期

3 王晓凤;;不同供应时期氮素形态对烤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4 陶爽;华晓雨;王英男;郭娜;阎秀峰;蔺吉祥;;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7年12期

5 黄明;段有强;李友军;李强;李晓波;孙华尊;吕瑞珍;;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利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6期

6 林宁;梁莹;杨振德;李诺;覃金萍;;不同氮素形态对桉树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7 张杰;黄海棠;杨立均;许自成;;氮素形态对烟草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15期

8 徐海军;孙广玉;张悦;周志强;;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五味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0年01期

9 田霄鸿,王朝辉,李生秀;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牛振明;张国斌;刘赵帆;贾豪语;郁继华;;氮素形态及配比对甘蓝养分吸收、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友军;郅娟娟;牛凯丽;黄明;赵文峰;;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两种筋型小麦籽粒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及淀粉含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籍秀梅;彭新湘;;不同氮素形态调控水稻草酸积累的生理生化基础[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赵海蓉;魏珉;李岩;杨凤娟;米庆华;王秀峰;;氮素形态对温室土壤性状及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A];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朱国辉;王玉琪;彭新湘;;不同氮素形态下水稻叶片草酸积累差异的分子基础[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何海兵;杨茹;尤翠翠;朱德权;武立权;;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产量形成及花期光合生理的影响[A];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7年

6 农世英;;氮素形态对烟草大田生长及产质量影响试验总结[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段有强;李友军;黄明;李强;孙华尊;吕瑞珍;;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不同品种小麦蛋白质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影响[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曹翠玲;李生秀;;氮素形态对玉米水分状态等生理特性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许如意;别之龙;黄丹枫;;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基质栽培网纹甜瓜光合特性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C];2005年

10 于业志;陈振德;李德全;;氮素形态对抗大白菜小黑点病品种生理代谢的影响[A];山东省植物生物学研究进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红;不同氮素形态对枳橙幼苗氮素吸收、转运及分子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2 范志强;氮磷营养及氮形态对水曲柳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曹翠玲;氮素及形态对作物的生理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4 孙园园;水分胁迫和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高翠民;氮素形态影响水稻幼苗抗旱特性及根系通气组织形成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6 谢志坚;填闲作物紫云英对稻田氮素形态变化及其生产力的影响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熊淑萍;氮素形态对三种专用型小麦氮效率影响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黄青青;水稻和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及形态转化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牛振明;化肥减量及氮素形态配比对甘蓝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10 柏彦超;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生长及部分生理特征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雨;氮素对盐胁迫下苗期菘蓝生长及代谢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胡国策;氮素形态及酸碱盐胁迫对茶树生理特性和氮代谢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3 孟颖;生物黑炭对土壤氮素形态及氮素淋失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兴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毛竹和典型常绿阔叶树实生苗生长特性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5 郑金元;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8年

6 彭之东;不同氮素形态及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氮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7 王玉霞;低温条件下氮素形态对烤烟生理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扶艳艳;氮素形态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光霞;氮素形态对甜菜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10 孙亚卿;不同氮素形态对燕麦生长和磷素利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86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86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