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基于GWR模型的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枯损分布

发布时间:2020-06-09 12:15
【摘要】:我国天然次生林面积在森林总面积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不同因素的干扰,整体上天然次生林动态演替的稳定性较低,同时林分枯损株数影响着森林演替的进程,并且在森林动态变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空间分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目基于2004年至2016年收集的帽儿山实验林场2期共101块天然次生林固定样地数据,建立全局Poisson模型和4种空间尺度下(2.5km,5km,10km,15km)的地理加权泊松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Poisson Regression,GWPR)对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探索,并分析了全局模型和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局域模型在解决空间问题上的优劣性。利用混合逐步选择法建立全局Poisson模型来拟合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海拔、坡度、林分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以及蓄积量共5个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对于全局Poisson模型,所有变量参数均表现为统计显著,这表明所选的林分以及地形因子都是影响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的重要因子,林分平均胸径与次生林枯损株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余4个因子与次生林枯损株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林分平均胸径对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的影响最大,海拔和坡度等地形因子对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的影响最小。建立了4种空间尺度下的局域GWPR模型,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4种空间尺度下局域GWPR模型各参数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各个尺度下的GWPR模型在对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影响的方向上与全局Poisson模型存在一致性,但是GWPR模型的估计系数不是唯一的,是连续变化的;在2.5km空间尺度下GWPR模型系数可以产生较好范围内的局域化空间分布,并且产生最大的变化范围,在模型系数分级的细化程度上要好于其他尺度下的GWPR模型;在模型拟合方面,GWPR模型拥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明显好于全局Poisson模型,尤其在小空间尺度(GWPR_2.5km)下的AIC值明显减小,同时产生了较大范围内的模型系数,得到了较好的模型参数的局域化空间分布效果;在小尺度下的GWPR模型产生了较小范围内的模型残差,产生不同观测值少量聚类这一理想的空间分布模式。利用Moran I指数对全局模型和4种尺度下的局域模型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小尺度(GWPR_2.5km)下产生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去除模型残差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产生数量最少的显著性局域Moran I值,随着尺度增加,显著性局域Moran I值的数量逐渐增加。在降低模型残差的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效果上,较小尺度(2.5km和5km)下的GWPR模型要明显好于较大尺度下的GWPR模型,但是所有局域模型总体上仍要好于全局模型,说明局域模型在降低甚至消除空间自相关性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全局Poisson模型和4种空间尺度下局域模型的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全局模型和4种尺度下的局域模型对于次生林枯损株数在总体范围上的预测趋势基本相同,即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枯损株数较多,各模型在拟合偏差上存在差异,全局Poisson模型的拟合偏差在6株左右,2.5km下的GWPR模型拟合偏差在3~4株,5km下的GWPR模型拟合偏差在5株左右,10km下的GWPR模型拟合偏差在5~6株,15km下的GWPR模型拟合偏差在6株左右。
【图文】:

实验林场,帽儿山,林相图,森林经营


然条件省东南部的东北林业大学所属帽儿山实于尚志市帽儿山镇境内,属该市管辖、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林场相接壤,北部边界。地理坐标 127 30'~127 34'E、个森林经营施业区、151 个林班[49-50],一镇一乡 15 个自然屯,均以乡村公路长 117.26km,其中哈绥铁路全长 17.5k腹部,因此该实验林场内交通较为展森林经营、护林防火、繁荣经济、提

空间分布,空间尺度,空间分布,海拔


基于 GWPR 模型不同尺度下枯损株数的空间分析更好地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参数估计值的变化情况以及各个变量参数的局域化空间分布效果。图 3-2A~图 3-2D 给出了 4 种空间尺度下的 GWPR 模型的海拔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当 GWPR 模型处于 2.5km 带宽下时,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地区、南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小范围内,海拔参数的估计值为负值,说明在这些区域内,,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天然次生林枯损株数逐渐减少,而在研究区的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海拔参数的估计值为正值,说明枯损株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2.5km 空间尺度下的 GWPR 模型产生了较好范围内的局域化空间分布;当 GWPR 模型处于 5km 的带宽下时(图 3-2B),海拔参数只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地区很小范围内的估计值为负值,在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参数估计值均为正值,说明当空间尺度逐渐增加时,模型系数的局域化空间分布的范围减小;当 GWPR 模型处于 10km 和 15km(图 3-2C、图 3-2D)较大带宽时,在研究区内的所有地区,海拔参数的估计值全部为正值,在这两种带宽下(10km 和 15km)的林分枯损株数会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而增加,同时模型系数局域化分布效果进一步减弱。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筑牢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屏障——六盘山林业局生态建设成就回眸[J];共产党人;2017年03期

2 李宗领,马增旺;承德北部山区天然次生林引针入阔后幼林定株问题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1996年03期

3 王理顺,乔保水,温拥军,金钰;河南省天然次生林类型划分[J];河南林业科技;1997年03期

4 李淑珍,韩峰,林伟;关于天然次生林优化抚育技术的研讨[J];林业科技开发;1995年02期

5 高喜明;对天然次生林抚育的看法[J];山西林业;1995年04期

6 贺新;天然次生林立体经营[J];新农业;1991年10期

7 张勇武;;东方红林区天然次生林的经营[J];林业勘查设计;1986年02期

8 李绍忠;;辽东三块石天然次生林的排序[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7年04期

9 章晨;;古田山食用菌资源调查初报[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S1期

10 姚国权,左焕玉;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新晓;徐军亮;马履一;;华北土石山区小流域天然次生林演替规律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永安;刘雄鹰;;北京天然林保护的现状分析与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胡万良;谭学仁;孔祥文;;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4 张洪军;赵惠勋;周晓峰;;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的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次生蒙古栎林和色木林的空间行为分析[A];植被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侯学煜院士逝世1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1年

5 谷加存;王政权;韩有志;王向荣;梅莉;张秀娟;程云环;;采伐干扰对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土壤表层氮素空间异质性的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钱喜友;于凤华;王治富;;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贺占魁;刘胜祥;;神农架巴山冷杉群落及其演替的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8 刘红民;高英旭;董莉莉;汪成成;赵济川;;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A];第九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8年

9 刘志龙;谌红辉;贾宏炎;刘光金;李洪果;全昭孔;蒙明君;;广西望天树优树选择标准和方法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1森林培育技术创新与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张思源;;仁化县积极利用毛竹丰产林替代木材资源的探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翠萍;保护天然次生林改善生态环境[N];协商新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范建 通讯员 白秀萍;哈尔滨的天然次生林为何长得好[N];科技日报;2010年

3 山西省国有林管理局 马军;山西省天然次生林改造问题的探讨[N];山西科技报;2005年

4 ;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N];山西科技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叶珊;树种单一 过半森林需改造[N];东莞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超 通讯员 林红生;生态扶贫示范项目初显效应[N];海南日报;2006年

7 梁飞昊;阳城 改善环境惠及子孙[N];山西日报;2000年

8 陈钢 张军;陕西要建四大“绿海”改善生态[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9 訾红旗 刘楠;新县林权改革,流转催生造林热[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陈丹;陕西将建四大“绿海”改善生态[N];中华建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小波;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张洪军;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生态空间构建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3 PHAM VAN HUONG;胖大海在天然次生林下更新及苗圃条件下苗期特征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4 辛颖;阿什河上游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小流域水文生态效益对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于宁楼;九龙山不同森林类型立地长期生产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卢军;帽儿山天然次生林树冠结构和空间优化经营[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帅;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分析及多目标智能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9 缪宁;川西亚高山红桦—岷江冷杉天然次生林的空间格局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10 佘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灌木林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杭峰;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效果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2 孙美美;黄土丘陵区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固碳速率与生产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张凌宇;基于GWR模型的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枯损分布[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4 任杰;辽东典型天然次生林持水抗冲能力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5 李明雨;间伐对秦岭天然次生林光合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乐乐;冀北地区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7 孟京辉;海南岛热带退化天然次生林近自然恢复和经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许善财;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李文超;辽东山地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土壤水文功能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10 郭丹丹;森林抚育对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及碳氮分布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04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704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