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叶枯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21:50
【摘要】:红豆杉叶枯病是红豆杉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则很难防治。明确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是控制红豆杉叶枯病的前提。目前红豆杉叶枯病病原菌尚不明确,相应防治技术也有待于进一步研发。本论文针对红豆杉叶枯病,开展了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福建省红豆杉叶枯病病原菌种类的鉴定本研究采集福建省红豆杉叶枯病病样,采用常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为白色,其上有许多棉絮状气生菌丝,分生孢子盘黑色,不明显;分生孢子外部形态呈现纺锤形,有的形态略微弯曲,其上有4个隔膜,分隔处的缢缩不明显,每个分生孢子有5个细胞,分生孢子大小20.1~24.8×5.9~7.1μm,中间的三个细胞有着色,上面两个着色胞呈灰褐色,第三个着色胞颜色略浅,呈淡褐色状,色胞长度13.0~16.5μm,尾胞上着生没有颜色的附属丝,多数为2~3根,少数有4根,顶端的附属丝长度为8.3~16.5μm,尾胞的上面着生着一根基部的附属丝,长度为2.4~5.9μm。人工接种的红豆杉植株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症状相同,通过对接种植株的再分离、病原培养性状观察和形态特征镜检表明,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与接种病原菌完全一致。用真菌rDNA-ITS区段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分离的病原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近800bp的扩增条带,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的 microspora)ITS 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 99%以上。综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及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最后将引起红豆杉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2红豆杉叶枯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研究红豆杉叶枯病病原菌菌丝在13~37℃范围内均能生长,以24~28℃较为适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8℃,12℃以下和36℃以上菌丝均不能正常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2~36 ℃,最适萌发温度为28 ℃,12℃以下和36℃以上分生孢子萌发明显受到抑制甚至不萌发;菌丝的生长对pH值的要求不高,在pH值为4~12的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而以pH值6.0~7.0为较适宜,最适的pH值为7.5;在pH值为4~12的范围内分生孢子都可萌发,以pH值为6时萌发率最高,说明偏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5种碳源中,蔗糖、葡萄糖均有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而麦芽糖、甘露醇和乳糖都不利于病菌的生长;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均可显著促进分生孢子萌发,其中葡萄糖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供试的5种氮源中,硝酸钾对菌丝生长最好;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钠、硝酸铵、硝酸钾均可显著的促进分生孢子萌发;测试的全光照,全黑暗,12 h光暗交替3种处理中,全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病原菌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3红豆杉叶枯病室内防治药剂筛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类12种杀菌剂对红豆杉叶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2种药剂对红豆杉叶枯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所有供试药剂的抑制作用均随各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12.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0.16mg/L,其次为百泰混合药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25%异菌脲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EC50值分别为0.875、1.43、1.45、1.48、2.4mg/L。上述药剂可作为红豆杉叶枯病的首选防治药剂。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了福建省红豆杉叶枯病病原菌,并进行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为红豆杉叶枯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63.7
本文编号:2708511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6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谯天敏;罗蓉;朱天辉;;南方红豆杉根腐病病原及其拮抗芽胞杆菌的鉴定[J];植物保护;2015年06期
2 谢美华;李霖;李雪玲;杨海艳;王振吉;范树国;;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3 王磊;张劲峰;欧晓昆;景跃波;耿云芬;曹建新;史鸿飞;马赛宇;李勇鹏;;丽江试验区须弥红豆杉幼苗生长特征及紫杉醇含量变化研究(英文)[J];西部林业科学;2013年04期
4 李庆华;;云南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年06期
5 刘万德;苏建荣;王梦君;王家炳;李少文;杨立静;罗发兰;杨柏;;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苏建荣;臧传富;刘万德;李帅锋;张志钧;;光质对云南红豆杉生长及紫杉烷含量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7 李良群;杨艳光;曾英;邹澄;赵沛基;;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T1BF的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植物;2011年05期
8 赵永生;赵俊雄;张静华;;云南红豆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3期
9 郑法新;程璐;李侠;王锋;;一株产紫杉醇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离和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10 丁榕;王延丽;李博勋;谢昌平;;gg果拟盘多毛孢叶枯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708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70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