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基于超疏水和热改性技术的杨木尺寸稳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11:09
【摘要】:木材作为四大原材料之一,是一种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和可自然降解的绿色环境友好材料。然而,我国原生优质森林资源严重匮乏,速生人工林木材虽量大,却材质差、易变形,难以满足建筑、家居等领域对木材质量的要求。杨树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广、也是山东省境内最主要的速生人工林树种,其材质松软、易变形导致尺寸稳定性差,影响了这部分储量丰富的杨木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此,本研究选用杨木为原材料,重点探索了两种技术:仿生超疏水自清洁技术和高温热改性技术,来改良杨木的尺寸稳定性,以期获得杨木尺寸稳定化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比筛选出优化技术,对极易变形的压缩杨木进行尺寸稳定化处理,以验证该优选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如下:(1)受大自然荷叶超疏水自清洁特性的启发,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乙醇载的纳米二氧化硅超疏水乳液,其粒径约110nm,它可稳定悬浮于乙醇溶剂中超过一年时间,且绿色环保,价格低廉;其喷涂于木材表面,纳米二氧化硅均匀分布在木材微米级粗糙结构表面,构成了均匀的微纳米层级结构,使得木材获得静态水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超疏水表面,且该涂层并不影响木材表面的视觉效果,改性木材获得极佳的尺寸稳定性,连续浸泡水24小时,尺寸几乎不膨胀,表明该技术改良的木材具有了优异的尺寸稳定性,且该技术可保障木材力学强度,赋予木材一定的热稳定性和自清洁特性;然而,该超疏水表面的耐磨性较差,200g砝码重力下,耐240目砂纸磨损的能力不超过20次(每次移动10cm),影响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2)利用高温热改性技术,在真空条件下处理杨木,分别探讨了170℃、180℃、190℃、200℃、210℃条件下,不同处理时间的杨木的尺寸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90℃、10小时条件下,杨木在力学强度不发生显著降低的情况下(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压强度、耐磨性能和冲击韧性都会发生不同程度下降),获得了较佳的尺寸稳定性;化学组分中吸水羟基减少,是导致其尺寸稳定性改善的主要原因。(3)对比两种尺寸稳定化技术,从性价比和易推广角度分析,优选高温热改性技术,并以此来进一步处理压密化木材,以检验高温热改性技术对极易变形的压缩木材的尺寸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同时,通过压密技术来解决高温热改性木材力学强度降低的弊端。结果表明,压密化木材在不同压缩比例(30%、50%、70%)的情况下,高温热改性技术均可明显提高其尺寸稳定性,且改良后的压密化木材具有比未改性杨木更高的力学强度,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81.62
【图文】:

技术路线图,尺寸稳定化,热改性,筛选技术


基于超疏水和热改性技术的杨木尺寸稳定化研究选技术。重点研究压缩杨木的不同压缩率(30%,50%,70%)下的工艺条件,通过表征与性研究筛选技术对压缩木材尺寸稳定化改性的效果。 技术路线本文技术路线图如下:

示意图,超疏水,喷涂技术,表面


2.1 超疏水技术处理荷叶表面的疏水自清洁特性是自然界典型的超防水现象。其本质是由荷叶表面微纳米复合结构和疏水组分共同作用所致。受此现象启发,在木材上设计构建超疏水表面,使木材具有类似荷叶的超防水特性,已成为木材防水、尺寸稳定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木材是具有微米级孔隙直径的多孔结构材料,拥有天然的微米级表面粗糙度。因此,要使木材获得超疏水表面,理论上,只需构建纳米级结构和做低表面能处理即可实现。有关纳米结构构建的研究已见诸多报道,如溶胶-凝胶法、低温水热共溶剂法、模板法、共沉淀法、等离子体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操作复杂,不宜规模产业化的弊端。为此,本文研究提出新的技术构思(见图 2.1),即预先合成绿色环保、稳定悬浮的功能乳液,通过简单的喷涂手段,直接构建木材超疏水表面,以期该技术做木材尺寸稳定化的颠覆性创新技术,有效解决木材遇水易变形难题,并在木材工业中规模产业化。

示意图,热改性,木材,原理


图 2.2 热改性木材原理示意图Figure 2.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rmal modification wood1 实验材料杨木板材购自山东泰安的木材市场。根据 GB/T1929-2009《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样截取方法》将杨木板材加工成合适的尺寸,以备试验。2 实验仪器本实验中所用试验仪器设备型号及厂家见表 2.3。表 2.3 仪器设备型号及生产厂家Table 2.3 Instrument model and manufacturers仪器 型号 厂家真空干燥箱 DZF-6050 上海汇泰仪器制造电子天平 JJ224BC 常熟市双杰测试仪器厂电子游标卡尺 0-200mm 德国麦思德3 实验方法本试验以温度和时间两大因素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处理温度设置为 160℃、17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学丽;刘娟;;大豆分离蛋白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8年01期

2 秦韶山;李晓文;李民;李家宁;;中国橡胶木改性技术研究现状、前景与建议[J];热带农业工程;2017年04期

3 魏燕;;高岭石改性技术专利综述[J];广东化工;2015年06期

4 ;稠油改性技术[J];应用科技;2000年07期

5 任智明;;聚丙稀改性技术[J];纺织器材;1987年02期

6 朱林;;合成纤维的抗静电改性[J];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7 丁连忠;;固体材料的辐照改性[J];今日科技;1988年05期

8 蔡怀福;日本材料表面改质改性技术现状——赴日技术考察报告[J];材料工程;1989年06期

9 陈莉;;棉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纺织技术;2006年06期

10 李晓伟;张晶晶;;4A球形分子筛改性技术的优化探讨[J];化工设计通讯;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逢来;周岩;杨凌;周灵萍;田辉平;;分子筛孔道清理改性技术在催化剂齐鲁分公司的工业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筛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明;李玉芳;;聚碳酸酯的生产现状及改性技术进展[A];2005塑料助剂生产与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爱琴;秦振春;;活性碳纤维改性技术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4 张春华;;PVDF超滤膜材料表面亲水性改性技术[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5 邬海雄;张延杰;;挤压改性技术生产高纤方便绿豆糊的工艺[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苏葆辉;陈治清;冉均国;;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提高复合树脂亲水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7 汪亮明;朱启良;过骐千;白玉兰;王锦辉;;离子束表面复合改性技术在汽轮机叶片上的应用研究[A];'2001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白向飞;;新疆煤炭资源特性及其提质改性技术开发[A];‘十二五’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及节能减排技术论坛文集[C];2010年

9 马保国;白建飞;朱洪波;高小建;;高钙灰复合钢渣改性技术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金丹;何驹;刘今强;王际平;;角质酶对涤纶纤维的改性技术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先进纤维[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尚东;改性技术实现真丝绸大突破[N];中国纺织报;2002年

2 黄辛;高端绿色包装膜改性技术出炉[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3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材料发明审查部涂装工程处 王华;聚四氟乙烯改性技术专利申请分析(二)[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4 王华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材料发明审查部涂装工程处;聚四氟乙烯改性技术专利申请分析(一)[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5 潘未末;深圳嘉达获颁国家新材料示范基地[N];深圳特区报;2007年

6 李闻芝;塑料回收 回收料改性技术培训月底开班[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记者 李闻芝;改性技术助塑料产业提升水平[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记者 刘志强 通讯员 申俊辉;“老干妈”可再次进入欧盟市场了[N];科技日报;2011年

9 石影;我市参与一科技项目获国家重点立项[N];遵义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郝林林;改性生物质材料制备及对水中砷吸附性能与处理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杨斌;改性对GF/pCBT及泡沫夹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3 牟绍艳;压裂用支撑剂相关改性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4 朱健;应用硅藻土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相关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杨;基于空心阴极放电的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刚;基于超疏水和热改性技术的杨木尺寸稳定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2 何婧;粉体改性技术用于盐酸小檗碱及三黄片制剂处方苦味掩蔽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崔明;防凝剂及铝离子改性骨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

4 李袁昊;改性夯土墙体结构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5 高迪;基于欧美家具涂装工艺的改性杨木涂饰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

6 珠力克;改性炭黑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7 周清涛;玉米蛋白粉改性技术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黄毅成;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硼酸盐改性技术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燕;多壁碳纳米管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10 原佳宁;棉麻纤维纱线改性实验系统控制的设计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9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759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