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冠层导度特征及其对蒸散发的影响
【学位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718.5
【部分图文】:
逦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冠层导度特征及其对蒸散发的影响逦逡逑2.研究区概况逡逑2.1地理位置逡逑本研究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37。42'31〃邋N,逡逑107°13'37〃艮1530邋01^1.)展开,实验站位于盐池县的东北部,毛乌素沙地西逡逑南缘。盐池县北与毛乌素沙地相连,东靠黄土高原,为典型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逡逑土高原过渡带。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决定了研究区的区位多样性,例如生态脆弱地逡逑区、农牧交错区、风蚀-水蚀交错地区等。盐池县处于沙漠化敏感区域,抗干扰逡逑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很好的代表北方生态脆弱区,存在重要逡逑的研究价值。逡逑
方法与技术路线逡逑相关观测方法逡逑涡度相关技术测定油蒿灌木林的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涡度相声风速仪(CSAT3,Campbell邋Scientific邋Inc.,USA)和闭路式红LI-7200,邋LI-CORInc.,USA)组成,架设高度为6.2邋m。数据测数据采集器(CR3000,Campbell邋Scientific邋Inc.,邋USA)每邋30邋min。逡逑究以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塔为中心,选取油蒿群落样地。气候条研究对象油蒿菊科,半灌木,固沙效果沙地主要的建群种。植株高50?100邋cm,主茎不明显,分枝多。主要分布在20?45邋cm深的土层(Wang邋etal.,2014),具有耐干沙埋等特性。本研宄样地油蒿生长状况良好,平均株高约为60约为26000邋cm2,平均基径约为4.4邋cm。样地pH值约为8.6。逡逑
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逦逡逑入逡逑口邋0逡逑能量闭合程度分析是监测数据质量是否具有可靠性的指标。本文采用湍流逡逑通量(LE+H)和有效能量(Rn-G)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来判定能量闭合逡逑程度,在理想能量闭合的情况下,两者线性回归直线的斜率为1,截距为0,直逡逑线过原点。图3-2和图3-3分别为2013-2015年半小时尺度和天尺度能量闭合情逡逑况,可以看出三年湍流通量和有效能量的相关系数高,且有效能量高于湍流通逡逑量。半小时尺度湍流通量和有效能量线性回归直线斜率的平均值为0.54,截距逡逑的平均值为1.19。天尺度湍流通量和有效能量线性回归直线斜率的平均值为逡逑0.74,截距的平均值为-0.48。逡逑涡度相关法的研宄中,对于能量不闭合的情况普遍存在,在亚洲、欧洲和逡逑美洲通量网的研宄中,能量不闭合率大约为20%邋(李正泉等,2004)。本站点之逡逑前对能量分配的研宄表明,能量不闭合主要是由于夜间湍流能量不足导致湍流逡逑能量的低估。本文主要研宄生长季白天(6:00-18:00),因此能量平衡状况较好,逡逑该站点监测的通量数据质量可靠,为冠层导度和蒸散发的计算提供可靠保障。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贺康宁;徐特;刘玉娟;刘颖;张雪;;柴达木地区沙棘冠层导度特征及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年08期
2 白岩;朱高峰;张琨;马婷;;基于树干液流及涡动相关技术的葡萄冠层蒸腾及蒸散发特征研究[J];生态学报;2015年23期
3 张宝忠;许迪;刘钰;陈鹤;;多尺度蒸散发估测与时空尺度拓展方法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4 李媛;查天山;贾昕;秦树高;吴雅娟;王奔;;半干旱区典型沙生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光合特性[J];生态学杂志;2015年01期
5 魏新光;陈滇豫;汪星;汪有科;卫新东;;山地枣林蒸腾主要影响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7期
6 郭映;董阳;党慧慧;董军;魏国孝;;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玉米蒸散蒸腾量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4年07期
7 陈志豪;郭建斌;查天山;秦树高;唐思凌;贾昕;;三种沙生灌木叶片含氮量的季节变化及其水分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6期
8 唐思凌;贾昕;郭建斌;陈志豪;查天山;秦树高;杨林;;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叶面积指数的测定及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4年02期
9 李思静;查天山;秦树高;钱多;贾昕;;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茎流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J];生态学杂志;2014年01期
10 王芸;吕光辉;高丽娟;任曼丽;苏前;孙丽君;;荒漠植物白麻气孔导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白岩;干旱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葡萄冠层蒸腾耗水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王玮;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气候带边界变化趋势分析[D];鲁东大学;2013年
3 白晓敏;三种沙生植物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9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0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