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光皮桦与河桦种间杂种鉴定及其组织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15:38
   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和河桦(Betula nigra)均为桦木科(Betulacea)桦木属(Betula)落叶乔木。光皮桦不仅速生且材质优良,河桦具有较强的耐水湿、耐热旱、耐瘠薄等特性。通过光皮桦与河桦杂交,将河桦优良抗性基因引入光皮桦,创制优质、速生、高抗新品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前期获得的光皮桦与河桦种间杂交子代为材料,利用SSR对杂种的真实性进行鉴定,分析杂种苗期的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研发配套的组织培养技术。其主要结果如下:1、分子标记鉴定中,利用亲本光皮桦、河桦对引物进行筛选,发现BL(515)、BL(555)和BL(563)等12对引物在父本河桦中皆能扩增出1~2条特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后代的真伪性鉴定。杂交子代的鉴定结果表明,29株子代中皆出现了父本特异性条带,确认为光皮桦与河桦种间杂交的真杂种。2、在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方面,种间杂种与光皮桦、河桦均存在着明显差异。种间杂种春季萌芽早于河桦,但比光皮桦迟。杂种的主干单位面积、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叶色值与光皮桦、河桦间皆存在显著差异,且在数值上多介于光皮桦与河桦之间。杂种的光饱和点(LSP)为1292.0μmol/(m~2·s),低于光皮桦、河桦;杂种的光补偿点(LCP)为46.3μmol/(m~2·s)高于光皮桦、河桦。光合-CO_2响应测定显示河桦、杂种、光皮桦在CO2饱和点下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为21.46、14.78、11.4μmol CO_2/(m~2·s)。3、选取种间杂种生长旺盛期的嫩茎作外植体,依次用75%的酒精冲洗3-4次、0.1%的HgCl_2浸泡10min,接种后无菌率达85.5%,存活率为80.3%。通过实验得到适宜杂种培养的生根培养基为MS+0.5mg/L IBA。在叶片分化研究中,获得适合杂种叶片分化的培养基为MS+0.05mg/LNAA+0.4mg/LTDZ。以上结果不仅证实光皮桦与河桦间无明显生殖障碍,而且为后续优良杂种的创制及其快繁奠定了基础。
【学位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792.15
【部分图文】:

电泳图,杂交后代,亲本,基因组DNA


15图2.1 亲本和部分杂交后代的基因组DNA电泳图Figure 2.1Genomic DNA of the parents and some hybridsM:Marker,1:子代 6,2:子代 7,3:子代 8,4:子代 9,5:母本光皮桦,6:父本河桦。2.2.2 亲本种间的 SSR 标记多态性用母本光皮桦、父本河桦 DNA 为试验材料,对 100 对 SSR 引物进行筛选

子代,引物,杂交子代


图 2.2 引物 BL(875)对应 PCR 产物的毛细管电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f PCR productsamplified by表2.2 杂交子代鉴定结果Table 2.2The result of hybrid progeny identificatio出现父本条带次数 植株编号 出现父6 子代 21 7 子代 22 5 子代 23 8 子代 24 10 子代 25 5 子代 26 5 子代 27 10 子代 28 8 子代 29 5 子代 30 7 子代 31

种间杂种,光皮桦,生长状况,叶片特征


3.2 结果与分析3.2.1 光皮桦与河桦种间杂种的形态特征3.2.1.1 叶片特征比较2016 年 3 月 6 号观察发现,光皮桦叶片已经伸展开来(图 3.1-A),平均叶长 3cm 左右,叶宽 2cm 左右;河桦则刚开始萌芽(图 3.1-C);种间杂种叶片生长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图 3.1-B)。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国云;沈禹彤;贾慧敏;焦云;柴春燕;包劲松;孙德利;贾惠娟;高中山;;‘荸荠’ב东魁’杨梅杂交群体构建与SSR杂种鉴定[J];果树学报;2015年04期

2 赵传慧;周厚君;童再康;林二培;黄华宏;牛明月;;光皮桦成花相关MADS-box基因BlMADS1的克隆与表达[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陈荣;朱昌叁;庞正轰;;西南桦染色体加倍的影响因子初步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4年04期

4 孙琳;李晓燕;张俊红;林二培;童再康;;亮叶桦微扦插快繁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4年04期

5 陈叶平;赵颖;徐嘉科;孙圳;;河桦扦插繁育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2014年01期

6 樊秀彩;张颖;姜建福;孙海生;焦建;刘崇怀;;SSR分子标记鉴定山葡萄和河岸葡萄种间杂种[J];西北植物学报;2012年11期

7 孙晓敏;陈争;王京京;童再康;李美飞;张敏;;光皮桦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岳静;朱志成;申雅娟;张卉;王汝宝;;利用SSR标记技术鉴定玉米品种真实性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2期

9 李志勇;孙启忠;李鸿雁;王小丽;师文贵;戴军;;分子标记技术在牧草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J];草原与草坪;2010年05期

10 赵志刚;杨成华;田维华;沙二;郭丽云;陈琳;曾杰;;黔西南光皮桦种源早期选择[J];种子;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福南;白桦木质素合成苯丙氨酸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陈少风;荻属系统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敏;光皮桦cDNA文库的构建及材性候选基因的克隆[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3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43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