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施氮对杉木幼苗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0 03:55
   随经济发展氮沉降量逐渐增加,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显著而深远的影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与陆生植物联系最为紧密的共生真菌,其与植物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菌根利用菌丝形成庞大的菌丝网,深入根系无法到达的地方,吸收养分和水分供给给植物吸收利用,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旱性。同时提高植物生长量和生产力,提高植物质量,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展。作为回馈,植物将光合作用产物传递给菌根供其生长利用。杉木作为我国南方最主要的人工林,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近年来杉木人工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占全国和世界人工林的18%和6%,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氮沉降区。丛枝菌根真菌作为杉木的土著真菌,氮沉降造成土壤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的变化,进而引起杉木生长的变化,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氮吸收和氮转移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平均海拔300 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1℃,年均降雨量1749 mm(主要集中在3-8月份),年均蒸发量1585mm,相对湿度81%。区域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红壤和黄壤),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施氮水平,探究氮添加对丛枝菌根真菌和杉木生长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CT),低氮(LN),高氮(HN),每个处理5个重复。在布设好的小区内按照施氮量高低分成CT(0 kgN.ha-1yr-1),LN(40 kgN.ha-1yr-1),HN(80 kgN·ha-1y-1),N 沉降采用 NH4N03(分析纯),全年分12次均匀的模拟氮沉降,每月月初以溶液的形式对小区进行喷洒。按照处理水平要求,将每个小区每次所需要喷洒的NH4N03溶解在800 mL(相当年降雨量增加约2mm)去离子水中,用手提式喷雾器在小区四周人工来回,从幼苗林冠上方处对小区进行均匀喷洒。对照小区喷洒等量的去离子水,以减少因外加水而造成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不同季节变化显著,其中1月份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剧烈;与对照相比,低氮和高氮处理下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有所降低。施氮降低土壤全碳含量,但不同月份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月份土壤溶解性氮差异显著,4月份显著低于其他月份,8月份土壤溶解性氮含量最高;土壤速效磷含量不同月份差异显著,4月份和8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月份,1月份含量最低。不同季节施氮后AMF侵染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1月到8月,侵染率呈上升趋势,之后变成下降,且在2016年4月达到最低。不同处理下,施氮提高AMF侵染率;施氮提高AM孢子密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易提取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总提取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含量变化大致表现为“U”型,从2015年1月到2015年8月表现为降低,2015年8月到次年4月表现为增加,且施氮降低总提取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含量。(2)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放线菌(Actinomycetes,ACT)、真菌(Fungi,F)和细菌生物量随施氮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2016年与2015年相比,微生物生物量也显著降低,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显著。4月份与11月份相比,4月份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P)和放线菌所占比重有所降低,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etive bacteria,GN)、真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则在总微生物群落中所占比重上升,即施氮提高真菌在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在施氮后表现为降低,尤其是高氮显著抑制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丛枝菌根真菌物种丰度也受施氮的影响,不同种属真菌施氮与对照相比表现为增加。(3)施氮提高杉木幼苗树高、基径、冠幅的生长量,且随时间延长,增长越显著。叶片氮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且于4月份达最低,叶片磷含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杉木幼苗株高、冠幅及叶片碳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AMF可以促进杉木幼苗光合作用。总提取球囊霉素含量与叶片氮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表明AMF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提高杉木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植物叶片养分含量。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791.27
【部分图文】:

氮沉降,全球


图1-1全球氮沉降预测??Fig?1-1?Prediction?of?global?nitrogen?deposition??

侵染率,施氮,小写字母,备注


?3.2不同施氮水平对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的影响??如图3-1显示,不同月份不同处理下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差异显著;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在低氮处理下呈上升趋势(p<〇.〇5);?2015年11月高氮处理下AM真菌侵??染率显著降低。与2015年4月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相比,2016年4月不同施氮处??理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均显著降低(p<0.05)。??n□对照??45?p?國低氮??-a丨;‘?_高氮??i2。:漏邏_??2015-4?2015-8?2015-11?2016-4??时间(Time)??图3-1施氮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影响(均值±标准差)??Fig.?3-1?Effects?of?nitrogen?addition?on?the?colonization?o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means±SD)??备注:其中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月份差异显著(p<0.05)。其中CT表示对照处理,HN表示高氮处理,??LN表示低氮处理,下同。??%??22??

侵染率,施氮,小写字母,孢子密度


?3.2不同施氮水平对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的影响??如图3-1显示,不同月份不同处理下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差异显著;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在低氮处理下呈上升趋势(p<〇.〇5);?2015年11月高氮处理下AM真菌侵??染率显著降低。与2015年4月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相比,2016年4月不同施氮处??理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均显著降低(p<0.05)。??n□对照??45?p?國低氮??-a丨;‘?_高氮??i2。:漏邏_??2015-4?2015-8?2015-11?2016-4??时间(Time)??图3-1施氮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影响(均值±标准差)??Fig.?3-1?Effects?of?nitrogen?addition?on?the?colonization?o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means±SD)??备注:其中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月份差异显著(p<0.05)。其中CT表示对照处理,HN表示高氮处理,??LN表示低氮处理,下同。??%??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菌物学报》“菌根真菌专刊”征稿通知[J];菌物学报;2017年03期

2 陈云;马克明;;城市菌根真菌多样性、变化机制及功能应用[J];生态学报;2016年14期

3 于建新;李敏;刘润进;;菌根真菌与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R.R.Coltman;李银国;;应用缓效肥料生产菌根真菌接种剂的一种简单方法[J];土壤学进展;1990年01期

5 郭秀珍,李江山,毕国昌;泡囊丛枝状(VA)菌根真菌对葡萄组培苗的生长效应[J];园艺学报;1988年02期

6 唐振尧,赖毅;菌根真菌应用于柑桔容器育苗研究初报[J];中国柑桔;1988年01期

7 章荷生;韩瑞兴;王淑清;范玉峰;金若忠;;辽宁省西部林木菌根真菌应用技术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8年05期

8 木村龙介;张继慈;;草地土壤微生物—VA菌根真菌的利用[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8年03期

9 李晓林;曹一平;;不同土壤上接种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和磷锌养分吸收的影响[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10 陈连庆;马尾松共生菌根真菌调查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8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建榕;云南濒危野生兰花与菌根真菌的相互关系[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董秀丽;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宋会兴;石灰土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及其对适生种群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4 郑世学;丛枝菌根真菌的资源和竞争侵染及土壤微生物的量热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5 张中峰;菌根真菌对青冈栎幼苗耐旱性和土壤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陈笑莹;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7 温祝桂;中国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研究及其特异性共生菌株的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志;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抗旱性的生理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周笑白;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盛敏;VA菌根真菌提高玉米耐盐性机制与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小真;施氮对杉木幼苗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 冯重阳;培土和施肥水平对甘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7年

3 邱佳佳;丛枝菌根真菌与玉米互作影响磷吸收的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4 周民;锑胁迫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水稻生理生态和吸收积累锑的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5 杨友联;独蒜兰菌根真菌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6 范永强;菌根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两种浆果植物的侵染[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秦海滨;丛枝菌根真菌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马雪亭;菌根真菌与石斛属药用植物地理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9 李宝深;集约化玉米磷肥调控措施对菌根真菌时空分布及功能发挥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娅娅;鹅毛玉凤花菌根真菌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48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48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