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与制度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04:39
   林业碳汇的本质是森林碳汇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能够大力弥补政府干预无法发挥森林资源有效配置的不足,破解“天保”工程区森林资源治理和经济转型难题,为“天保”工程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天保”工程巨大的森林资源和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潜力为林业碳汇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供给,也为国家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缓解自身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压力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在现阶段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从制度层面推进“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成为当下极为紧迫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剖析“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就是揭示“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结构及动态演进逻辑,明确“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目标、运行关键域及运行特殊性,构建“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内部解释系统与作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天保”工程林业碳汇有效运行的制度建设。首先,在清晰界定林业碳汇概念、本质和相关理论基础上,探索分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基础,具体回答“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驱动力与资源支撑条件。研究表明:“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固碳能力、开展“森林经营”和“减少毁林”林业碳汇项目的巨大开发潜力构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资源基础,林业碳汇作为“天保”工程的第四个效应分析异常重要,“天保”工程开展林业碳汇可谓“一石五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需要以及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构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基础,“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与推进势在必行。其次,剖析并实证检验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构建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基本框架、关键域及特殊性。研究表明:“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是“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通过供需行为场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进而使得“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优化的关系,并通过生产潜能的不断释放,实现“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的双赢;“天保”工程的碳汇供给行为和碳汇需求主体的需求行为是“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中发挥典型支柱性作用的关键域;“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特殊性在于不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国有林区落后的林业体制、“天保”工程区森林碳汇额外性证明的复杂性以及林业碳汇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2012年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实证分析结果实现了对运行机理理论分析的验证。再次,量化分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供需行为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天保”工程碳汇供给行为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需求主体的需求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积极的林业碳汇政策、“天保”工程林业碳汇供给成本、企业对林业碳汇的认知、企业对环境的关注度以及自身社会责任感构成了主体供需行为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前面三部分的分析结果,从国家和国有林区两个层面,构建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制度体系,分别从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规则的重置、碳汇金融、第三方监测、环境道德约束机制、长效宣传机制以及国有林区体制改革、森林资源产权界定、企业大公司化以及国有林区思想价值观体系重塑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
【学位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F32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林业碳汇国内外研究
        2.1.1 林业碳汇计量
        2.1.2 林业碳汇交易
    2.2 “天保”工程国内外研究
        2.2.1 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外研究
        2.2.2 “天保”工程国内研究
    2.3 “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森林碳汇概念与特点
        3.1.2 林业碳汇内涵与本质
        3.1.3 林业碳汇项目概念及分类
        3.1.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范畴
    3.2 基础理论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耦合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基础
    4.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资源基础
        4.1.1 “天保”工程森林固碳分析
        4.1.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开发潜力
    4.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基础
        4.2.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需求
        4.2.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
    4.3 本章小结
5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
    5.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基本框架
    5.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结构及动态演进分析
        5.2.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
        5.2.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行为场域
        5.2.3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动态演进
    5.3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关键域
        5.3.1 持续的林业碳汇供给
        5.3.2 持续的林业碳汇需求
    5.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特殊性
        5.4.1 不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
        5.4.2 国有林区落后的林业体制
        5.4.3 森林碳汇额外性证明的复杂性
        5.4.4 林业碳汇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
    5.5 本章小结
6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1 碳汇供给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方法选择
        6.1.2 博弈分析
        6.1.3 研究结论
    6.2 碳汇需求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2.1 研究方法
        6.2.2 研究假设与指标选取
        6.2.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6.2.4 模型分析
        6.2.5 研究结论
    6.3 供需行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案例分析
    7.1 汤旺河林业碳汇项目基本情况
        7.1.1 项目参与机构
        7.1.2 项目性质
        7.1.3 项目运行背景
    7.2 汤旺河林业碳汇项目运行现状
        7.2.1 项目运行主体
        7.2.2 项目资源投入
        7.2.3 项目阶段性成果
    7.3 案例总结与启示
        7.3.1 案例总结
        7.3.2 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制度建设
    8.1 国家层面制度建设
        8.1.1 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完善抵消机制
        8.1.2 重设林业碳汇交易规则
        8.1.3 建立健全林业碳汇项目金融支持
        8.1.4 发挥第三方计量监测作用
        8.1.5 构建环境道德约束机制
        8.1.6 构建碳汇宣传长效机制
    8.2 国有林区层面制度建设
        8.2.1 加快国有林区体制改革
        8.2.2 健全森林资源产权界定
        8.2.3 组建集团化大公司
        8.2.4 以全新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琦铀;张成科;张能福;宾宁;;碳排放权初始配置及其在我国实施的理论分析[J];预测;2015年06期

2 李怒云;袁金鸿;;林业碳汇自愿交易的中国样本——创建碳汇交易体系实现生态产品货币化[J];林业资源管理;2015年05期

3 郭焱;周旺明;于大炮;周莉;谷晓萍;吴志军;吴胜男;王晓雨;代力民;;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S1期

4 康艳兵;熊小平;赵盟;;碳交易本质与制度框架[J];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10期

5 王晓荣;张家来;庞宏东;郑兰英;崔鸿侠;;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6 陈波;;基于碳交易市场连接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

7 陈峻崎;何桂梅;张峰;;新西兰、澳大利亚林业碳汇考察报告[J];绿化与生活;2015年09期

8 刘长松;;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交易的若干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09期

9 傅京燕;代玉婷;;碳交易市场链接的成本与福利分析——基于MAC曲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9期

10 徐双庆;顾阿伦;刘滨;;日澳碳交易系统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5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本文编号:2871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71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4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