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赤皮青冈天然林优势种群间关系及生态种组划分

发布时间:2021-03-11 05:10
  【目的】揭示赤皮青冈天然林的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趋势,为更好地保护该群落的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方调查,采用2×2联列表,5种种间关联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选取赤皮青冈群落中重要值(IV)排前25的优势种,将其构成的300个种进行种间关联性测定、分析及划分生态种组。【结果】赤皮青冈天然林中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的重要值居首位,值为131.2%,属于建群种;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次之,值为35.2%,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分别排在第3和第4,值分别为26.7%和22.9%;该群落大部分种对种间联结性呈现弱联结状态,甚至是无联结状态,说明该种群的分布相对独立,结合聚类分析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习性进行综合分析,将重要值前25个优势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第1生态种组只有赤皮青冈,第2生态种组由茶秆竹、甜槠(Castanopsis eyrei)、钩栲和毛竹组成,第3生态种组由剩下的物种组成。赤皮青冈天然林整体结构趋于稳定,群落向顶级方向演...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38(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赤皮青冈天然林优势种群间关系及生态种组划分


赤皮青冈天然林优势种群间联结系数AC半矩阵

矩阵图,青冈,天然林,优势种


从图4中表明,弱正联结(0.2<Oi≤0.4)和无联结(0<Oi≤0.2)分别占总体的40.67%和42.67%,其分别有122对和128对;次弱正联结(0.4<Oi≤0.6)占总体的13.00%,有39对;次强正联结(0.6<Oi≤0.8)占总体的3.00%,有9对;强正联结(0.8<Oi≤1.0)仅占总体的0.67%,仅有2对,分别是钩栲赤皮青冈和茶秆竹赤皮青冈。正联结虽然从弱到强依次减少,但种对数有172对,通过Oi的计算结果反映出赤皮青冈天然林种群间联结性较弱,也反映出各种群间的关联不密切。图3 赤皮青冈天然林优势种群间点相关系数覫半矩阵

矩阵图,天然林,优势种,青冈


赤皮青冈天然林优势种群间点相关系数覫半矩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药门花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分析[J]. 俞筱押,余瑞,黄娟,袁子勇,杨芳,韩国栋.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2)
[2]普白林场四球茶种群种间联结分析[J]. 曾辉,郭颖,唐文才,张宪虎,甘正刚,向仰州.  林业资源管理. 2017(S1)
[3]浙江普陀山岛森林木本植物的种间关联格局[J]. 刘翔宇,何东,田文斌,宋彦君,尹芳,许洺山,程浚洋,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17(12)
[4]南京灵谷寺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J]. 袁在翔,金雪梅,马婷瑶,陈斌,关庆伟,王玲.  生态学杂志. 2017(06)
[5]辽东山区次生林优势木本植物种间联结与相关分析[J]. 邓莉萍,白雪娇,李露露,牛沙沙,韩美娜,秦胜金,周永斌.  生态学杂志. 2015(06)
[6]珍稀植物对开蕨与其伴生物种的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J]. 黄祥童,王绍先,黄炳军,尹航,崔凯峰,赵伟,范宇光,顾德峰.  生态学报. 2015(01)
[7]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暴马丁香群落木本植物种间联结性分析[J]. 杨兆静,张钦弟,李豪,白玉宏,毕润成.  植物科学学报. 2013(01)
[8]广东南澳岛华润楠群落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J]. 谭一波,詹潮安,杨海东,肖泽鑫,彭剑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11)
[9]天然米槠林优势种群间关系及生态种组划分[J]. 黄芳.  安徽林业科技. 2012(03)
[10]福建(建瓯)赤皮青冈种子雨特征[J]. 陈国兴.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1(02)



本文编号:3075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075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f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