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70年变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木材生产为基本视角
发布时间:2021-04-08 12:21
本文以木材生产为基本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林业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梳理。首先,分析了产量特征及其生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根据产量和空间特征将木材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经济驱动阶段(1949—1978年)、经济为主兼顾生态阶段(1978—1998年)、生态驱动阶段(1998年至今);再次,从不同时期的林业定位、产品需求结构、生产组织形式、科研试验工作几个角度揭示木材产量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最后,本文认为林业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与经济产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未来将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双轮驱动,木材成为生态服务过程中的副产品,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木材生产的驱动力变化
图1 木材生产的驱动力变化阶段Ⅲ(1998—2017年)。此阶段产量由1998年的5555.74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7670.40万立方米,增产1.38倍;生产重心呈较为清晰、平滑的迁移轨迹。在本阶段初期,东北地区国有天然林区仍是国内木材生产的主要地区,但是对全国木材产能的贡献逐年萎缩,2006年黑龙江便退出了产量前三。而南方集体林、人工林受益于林权制度改革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释放出可观的木材生产潜力。2008年开始,广西、广东、福建、湖南逐渐成为中国主要木材生产省份。到本阶段末期,南方林区的原木产量占比已超过50%,仅广西占比就超过36%。如表1所示,此阶段由东北向西南的清晰生产重心转移轨迹显示出南方林区已逐渐替代东北林区成为中国主要木材生产“基地”。
表1 木材生产重心移动轨迹 年份 经度/°E 纬度/°N 年份 经度/°E 纬度/°N 1949 122.03 43.93 1984 117.21 35.15 1950 121.93 41.06 1985 116.96 35.34 1951 119.16 36.27 1986 117.17 35.83 1952 120.02 37.39 1987 117.31 36.10 1953 119.64 37.12 1988 117.44 36.91 1954 120.11 37.99 1989 117.90 36.88 1955 119.73 37.98 1990 117.17 36.21 1956 117.69 36.08 1991 116.62 37.11 1957 117.75 35.46 1992 116.30 34.86 1958 115.48 33.19 1993 116.06 34.57 1959 117.48 36.70 1994 116.07 34.44 1960 117.74 36.86 1995 116.05 34.42 1961 117.97 36.61 1996 116.25 34.93 1962 118.46 37.33 1997 116.12 34.18 1963 115.02 32.96 1998 115.87 34.22 1964 118.23 36.59 1999 117.39 34.94 1965 118.21 36.95 2000 117.64 34.54 1966 117.88 36.78 2001 117.46 34.08 1967 118.27 37.25 2002 117.20 33.68 1968 118.85 36.98 2003 116.76 33.17 1969 119.97 37.49 2004 116.35 32.72 1970 119.61 37.74 2005 116.42 32.74 1971 119.17 37.28 2006 115.80 32.41 1972 119.36 37.53 2007 115.45 31.99 1973 119.19 37.27 2008 115.06 31.32 1974 119.11 37.06 2009 114.89 31.51 1975 119.11 37.17 2010 114.78 31.28 1976 119.40 37.53 2011 113.79 30.14 1977 118.77 36.75 2012 113.59 29.88 1978 118.68 36.72 2013 113.25 29.19 1979 117.32 36.26 2014 113.02 28.82 1980 117.38 36.40 2015 112.95 28.63 1981 116.37 36.20 2016 112.36 27.82 1982 117.77 36.82 2017 111.93 27.56 1983 117.73 36.66 2018 111.76 27.3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各省产量使用重心模型计算而得,1954年之前木材生产仅统计了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的产量,可能严重偏差,因此在正文中以1954年数据作为起始数据分析三、木材生产驱动机制的经验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体制化视阈下的中央林业实验所(1941—1949)[J]. 戴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6)
[2]“三权分置”下农地流转权利体系化实现——以“内在体系调适”与“外在体系重构”为进路[J]. 向超,张新民.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9)
[3]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政策的演进特征及其规律研究——基于283个涉林规范性文件文本的量化分析[J]. 潘丹,陈寰,孔凡斌.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7)
[4]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兴——首都农经理论界纪念农村改革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唐忠,陈卫平.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2)
[5]分权还是集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税费体制变迁的解释[J]. 徐拓远,张晓晓,刘金龙,龙贺兴.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1)
[6]中国劳动力转移对森林转型的影响[J]. 李凌超,刘金龙,程宝栋,杨文涛. 资源科学. 2018(08)
[7]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综述与展望[J]. 范树平,程从坤,刘友兆,张红梅,於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2)
[8]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J]. 宋小青. 地理学报. 2017(03)
[9]政策综合在森林转型中的作用——以福建长汀为例[J]. 李凌超,董加云,刘金龙. 林业经济问题. 2016(03)
[10]衰退型资源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郭平,周伟,袁涛,韩瑾.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4)
本文编号:3125542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木材生产的驱动力变化
图1 木材生产的驱动力变化阶段Ⅲ(1998—2017年)。此阶段产量由1998年的5555.74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7670.40万立方米,增产1.38倍;生产重心呈较为清晰、平滑的迁移轨迹。在本阶段初期,东北地区国有天然林区仍是国内木材生产的主要地区,但是对全国木材产能的贡献逐年萎缩,2006年黑龙江便退出了产量前三。而南方集体林、人工林受益于林权制度改革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释放出可观的木材生产潜力。2008年开始,广西、广东、福建、湖南逐渐成为中国主要木材生产省份。到本阶段末期,南方林区的原木产量占比已超过50%,仅广西占比就超过36%。如表1所示,此阶段由东北向西南的清晰生产重心转移轨迹显示出南方林区已逐渐替代东北林区成为中国主要木材生产“基地”。
表1 木材生产重心移动轨迹 年份 经度/°E 纬度/°N 年份 经度/°E 纬度/°N 1949 122.03 43.93 1984 117.21 35.15 1950 121.93 41.06 1985 116.96 35.34 1951 119.16 36.27 1986 117.17 35.83 1952 120.02 37.39 1987 117.31 36.10 1953 119.64 37.12 1988 117.44 36.91 1954 120.11 37.99 1989 117.90 36.88 1955 119.73 37.98 1990 117.17 36.21 1956 117.69 36.08 1991 116.62 37.11 1957 117.75 35.46 1992 116.30 34.86 1958 115.48 33.19 1993 116.06 34.57 1959 117.48 36.70 1994 116.07 34.44 1960 117.74 36.86 1995 116.05 34.42 1961 117.97 36.61 1996 116.25 34.93 1962 118.46 37.33 1997 116.12 34.18 1963 115.02 32.96 1998 115.87 34.22 1964 118.23 36.59 1999 117.39 34.94 1965 118.21 36.95 2000 117.64 34.54 1966 117.88 36.78 2001 117.46 34.08 1967 118.27 37.25 2002 117.20 33.68 1968 118.85 36.98 2003 116.76 33.17 1969 119.97 37.49 2004 116.35 32.72 1970 119.61 37.74 2005 116.42 32.74 1971 119.17 37.28 2006 115.80 32.41 1972 119.36 37.53 2007 115.45 31.99 1973 119.19 37.27 2008 115.06 31.32 1974 119.11 37.06 2009 114.89 31.51 1975 119.11 37.17 2010 114.78 31.28 1976 119.40 37.53 2011 113.79 30.14 1977 118.77 36.75 2012 113.59 29.88 1978 118.68 36.72 2013 113.25 29.19 1979 117.32 36.26 2014 113.02 28.82 1980 117.38 36.40 2015 112.95 28.63 1981 116.37 36.20 2016 112.36 27.82 1982 117.77 36.82 2017 111.93 27.56 1983 117.73 36.66 2018 111.76 27.3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各省产量使用重心模型计算而得,1954年之前木材生产仅统计了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的产量,可能严重偏差,因此在正文中以1954年数据作为起始数据分析三、木材生产驱动机制的经验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体制化视阈下的中央林业实验所(1941—1949)[J]. 戴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6)
[2]“三权分置”下农地流转权利体系化实现——以“内在体系调适”与“外在体系重构”为进路[J]. 向超,张新民.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9)
[3]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政策的演进特征及其规律研究——基于283个涉林规范性文件文本的量化分析[J]. 潘丹,陈寰,孔凡斌.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7)
[4]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兴——首都农经理论界纪念农村改革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唐忠,陈卫平.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2)
[5]分权还是集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税费体制变迁的解释[J]. 徐拓远,张晓晓,刘金龙,龙贺兴.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1)
[6]中国劳动力转移对森林转型的影响[J]. 李凌超,刘金龙,程宝栋,杨文涛. 资源科学. 2018(08)
[7]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综述与展望[J]. 范树平,程从坤,刘友兆,张红梅,於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2)
[8]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J]. 宋小青. 地理学报. 2017(03)
[9]政策综合在森林转型中的作用——以福建长汀为例[J]. 李凌超,董加云,刘金龙. 林业经济问题. 2016(03)
[10]衰退型资源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郭平,周伟,袁涛,韩瑾.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4)
本文编号:3125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2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