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基于电阻法的木材内部腐朽定量检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5 11:04
  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木材资源,提高木材产品的质量,是我国林业和木材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腐朽会造成木材的大量损失,是木材利用率降低的一个重用影响因素,而进行木材腐朽无损检测研究,能够减少木材的损失,是提高木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电阻法可以检测出活立木的早期腐朽,因此将电阻法应用于木材检测,特别是活立木腐朽检测,能够尽早发现腐朽,并对立木进行处理,可以减少腐朽带来的损失。对木材电阻腐朽检测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充实,通过研究发现电阻木材腐朽检测的优缺点,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不仅可以为立木的健康评价和林区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优化造材和合理加工提供重要参考,对于城市行道树和古树名木的健康评估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对电阻法应用于木材腐朽检测的机理和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实用前景。本研究以东北常见的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Pinus kouaiensis)和落叶松(Larix olgnsis)等4种树种作为试验对象,以褐腐菌密粘褶菌(Gloeephyllum trabeum)为试验的木腐菌...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电阻法木材腐朽检测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木材导电机理
    2.3 木材电阻的影响因素
        2.3.1 含水率
        2.3.2 温度
        2.3.3 纹理方向
        2.3.4 化学组成
        2.3.5 密度
    2.4 木材电阻断层成像(ERT)理论
        2.4.1 ERT基本原理
        2.4.2 ERT的数学理论分析
        2.4.3 木材ERT成像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腐朽木材电阻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木材腐朽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腐朽前后木材试件电阻变化
        3.3.2 无菌对照组和腐朽木材试件电阻差异
        3.3.3 电阻值与质量损失率的关系
    3.4 腐朽木材电阻变化机理分析
        3.4.1 显微构造观察和EDAX能谱分析
        3.4.2 基于ICP-OES的离子浓度分析
        3.4.3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方法的化学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温度和含水率对木材电阻的影响
    4.1 引言
    4.2 温度和含水率对健康木材电阻的影响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温度和含水率对腐朽木材电阻的影响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温度、含水率及腐朽对木材电阻的综合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季节性温度变化对活立木电阻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样木的选取
        5.2.3 试验仪器设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数据处理方法
        5.3.1 电阻值的计算
        5.3.2 含水率的校正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含水率下活立木横断面电阻随季节温度变化规律
        5.4.2 不同季节温度下活立木横断面电阻随含水率变化规律
        5.4.3 季节温度和含水率对活立木横断面电阻的综合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电阻法、应力波及阻抗仪法在木材腐朽检测上的对比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含水率下电阻与应力波断层成像定量检测木材腐朽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三种无损检测技术对活立木腐朽程度的定量检测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139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39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2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