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12:08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以2016年6月~2017年5月的通量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CO2通量平均日变化呈"U"字形,最小值出现在7月,为-0.95 mg·m-2·s-1,最大值在12月,为0.43 mg·m-2·s-1,CO2通量正负值转换时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日碳汇时间最长,冬季日碳汇时间最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累积量除12月为正值(20.38 gC·m-2·mon-1),表现为碳源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碳积累量最多的是7月(-129.53 gC·m-2·mon-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总生态系统碳交换年总量分别为-566.49、1 196.68、-1 761.63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碳交换量的主...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仪器装置和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1.3.1 数据质量控制
1.3.2 缺失数据插补
1.3.3 通量数据拆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环境因子变化特征
2.2 不同时间尺度CO2通量变化特征
2.2.1 各月平均日变化
2.2.2 各季节平均日变化
2.2.3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量、总生态系统呼吸量各月积累量
2.3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
2.3.1 基于通径分析的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2.3.2 日间净碳交换量对气温的响应
2.3.3 饱和水汽压差对日间净碳交换量的影响
2.3.4 土温对夜间净碳交换量的影响
2.3.5 土壤体积含水率对夜间净碳交换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时间尺度CO2通量变化规律
3.2 环境因子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生长季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徐勇峰,季淮,韩建刚,薛同良,朱咏莉,李萍萍. 生态学杂志. 2018(02)
[2]环境因子对沙坡头人工植被区碳通量的影响[J]. 周媛媛,李新荣,高艳红,陈永乐,宋光,管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3]浙江天目山老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J]. 牛晓栋,江洪,张金梦,方成圆,陈晓峰,孙恒.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1)
[4]华北人工林水热碳通量环境影响因子分析[J]. 谭丽萍,刘苏峡,莫兴国,杨丽虎,林忠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8)
[5]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及温度敏感性特征分析[J]. 于雷,王玉杰,王云琦,张会兰,孙素琪,周彬. 环境科学研究. 2014(01)
[6]我国亚热带毛竹林CO2通量的变异特征[J]. 孙成,江洪,周国模,杨爽,陈云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3(10)
[7]人工高效经营雷竹林CO2通量估算及季节变化特征[J]. 陈云飞,江洪,周国模,杨爽,陈健. 生态学报. 2013(11)
[8]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现代生态学——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纪要[J]. 温腾,徐德琳,徐驰,赵德华,冷欣,耿其芳,安树青. 生态学报. 2012(11)
[9]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J]. 赵仲辉,张利平,康文星,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彭长辉. 林业科学. 2011(11)
[10]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变化特征[J]. 同小娟,张劲松,孟平,黄辉,国琳,尹昌君,高峻. 林业科学. 2010(03)
博士论文
[1]美国橡树林碳水通量7年变化规律的研究[D]. 谢静.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周丽艳.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D]. 沈文清.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9652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仪器装置和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1.3.1 数据质量控制
1.3.2 缺失数据插补
1.3.3 通量数据拆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环境因子变化特征
2.2 不同时间尺度CO2通量变化特征
2.2.1 各月平均日变化
2.2.2 各季节平均日变化
2.2.3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量、总生态系统呼吸量各月积累量
2.3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
2.3.1 基于通径分析的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2.3.2 日间净碳交换量对气温的响应
2.3.3 饱和水汽压差对日间净碳交换量的影响
2.3.4 土温对夜间净碳交换量的影响
2.3.5 土壤体积含水率对夜间净碳交换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时间尺度CO2通量变化规律
3.2 环境因子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生长季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徐勇峰,季淮,韩建刚,薛同良,朱咏莉,李萍萍. 生态学杂志. 2018(02)
[2]环境因子对沙坡头人工植被区碳通量的影响[J]. 周媛媛,李新荣,高艳红,陈永乐,宋光,管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3]浙江天目山老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J]. 牛晓栋,江洪,张金梦,方成圆,陈晓峰,孙恒.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1)
[4]华北人工林水热碳通量环境影响因子分析[J]. 谭丽萍,刘苏峡,莫兴国,杨丽虎,林忠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8)
[5]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及温度敏感性特征分析[J]. 于雷,王玉杰,王云琦,张会兰,孙素琪,周彬. 环境科学研究. 2014(01)
[6]我国亚热带毛竹林CO2通量的变异特征[J]. 孙成,江洪,周国模,杨爽,陈云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3(10)
[7]人工高效经营雷竹林CO2通量估算及季节变化特征[J]. 陈云飞,江洪,周国模,杨爽,陈健. 生态学报. 2013(11)
[8]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现代生态学——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纪要[J]. 温腾,徐德琳,徐驰,赵德华,冷欣,耿其芳,安树青. 生态学报. 2012(11)
[9]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J]. 赵仲辉,张利平,康文星,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彭长辉. 林业科学. 2011(11)
[10]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变化特征[J]. 同小娟,张劲松,孟平,黄辉,国琳,尹昌君,高峻. 林业科学. 2010(03)
博士论文
[1]美国橡树林碳水通量7年变化规律的研究[D]. 谢静.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周丽艳.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D]. 沈文清.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9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4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