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油茶及其林下植物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07:04
油茶炭疽病,是一种可对油茶树造成毁灭性的病害,可引起油茶树叶、果、茎病斑,影响油茶产量。一直以来,胶孢炭疽菌被认为是感染油茶树的病原菌,近几年来,又发现 了油茶炭疽病的其他病原菌—Colletotrichumz fructicola、Colletotrichum siamense 及Co//etotrichum boninnse。本研究对海南地区油茶林中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了油茶林内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是否能成为油茶炭疽病的潜在侵染源,最后对分离自海南省多种寄主的暹罗炭疽菌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1)海南省油茶炭疽病菌分离与鉴定。从海南省四个油茶林中共分离到34株油茶炭疽病菌,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分离到的菌株分为 3 个分类单元,分别为 C.fructicola(19 株),C.siamense(14 株)和 Colletotrichum cawe//iae(1株),其中C.camelliae为首次在油茶上发现。对3种油茶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病菌对温度、pH的适应范围较广,菌丝在10-...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简介
1.2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概况
1.2.1 油茶炭疽病的危害及症状
1.2.2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
1.2.3 油茶炭疽病的流行规律
1.2.4 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1.2.5 油茶炭疽病的防治现状
1.3 炭疽病菌的寄主及侵染特性
1.3.1 炭疽病菌寄主范围
1.3.2 炭疽病菌的侵染特性
1.4 炭疽属真菌分类鉴定研究进展
1.4.1 形态学在炭疽属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1.4.2 分子系统学在炭疽属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1.5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1 遗传多样性概述
1.5.2 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学标记
1.6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3 主要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实验用具及仪器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油茶苗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2.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2.2.4 致病性测定
2.2.5 DNA提取及PCR扩增
2.2.6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2.7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油茶炭疽病病症
2.3.2 供试菌株
2.3.3 油茶炭疽病菌多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2.3.4 油茶炭疽病菌致病性测定
2.3.5 油茶炭疽病菌形态学特征
2.3.6 油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
2.4 小结与讨论
3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潜在侵染源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样品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供试油茶苗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3.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3.2.4 DNA提取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2.5 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对油茶的致病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系统发育分析
3.3.2 炭疽病菌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
3.3.3 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对油茶的致病性
3.4 小结与讨论
4 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暹罗炭疽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2 实验方法
4.2.1 DNA提取与PCR扩增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暹罗炭疽菌多基因序列多态性及单倍型多样性
4.3.2 单倍型网络分析及种群扩张分析
4.3.3 暹罗炭疽菌的AMOVA分析
4.3.4 暹罗炭疽菌遗传分化分析
4.3.5 基于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
5.1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菌鉴定
5.2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潜在侵染源
5.3 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暹罗炭疽菌遗传多样性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南4个地区暹罗炭疽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 蒋仕强,李杨,周国英,刘君昂,万智,蒋越西,李河.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1)
[2]常德油茶次生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调查[J]. 彭姣,赵运林,徐正刚,段酬苍,张梅清,任小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12)
[3]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 李河,李杨,徐建平,周国英. 林业科学. 2016(10)
[4]海南省3种油茶炭疽病菌的致病力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李杨,李河,周国英,蒋越西,刘君昂.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0)
[5]海南省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侵染油茶研究[J]. 李河,李杨,蒋仕强,万智,李航宇,徐建平,周国英. 植物保护. 2016(04)
[6]49份野生扁蓿豆种质资源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李鸿雁,李志勇,辛霞,卢新雄,李俊,黄帆,刘磊. 中国草地学报. 2016(04)
[7]油茶新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camelliae鉴定及致病性测定[J]. 李杨,李河,周国英,刘君昂. 生物技术通报. 2016(06)
[8]吉林省天然黄檗种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J]. 李绍臣,李凤明,张立民,任军,林玉梅. 生态学报. 2016(13)
[9]海南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朱辉,覃伟权,付登强,戚志强.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6)
[10]一株多粘类芽胞杆菌防治油茶炭疽病初探[J]. 胡飞,胡本进,李昌春,周子燕,徐丽娜,李瑞雪. 中国森林病虫. 2015(04)
博士论文
[1]中国苹果炭疽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D]. 符丹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中国贵州、云南、广西炭疽菌属真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D]. 杨友联.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油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机制研究[D]. 杨光道.安徽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北京地区杨树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群体遗传分析[D]. 李铮.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学、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伟.华中农业大学 2012
[3]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国庆.浙江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1300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简介
1.2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概况
1.2.1 油茶炭疽病的危害及症状
1.2.2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
1.2.3 油茶炭疽病的流行规律
1.2.4 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1.2.5 油茶炭疽病的防治现状
1.3 炭疽病菌的寄主及侵染特性
1.3.1 炭疽病菌寄主范围
1.3.2 炭疽病菌的侵染特性
1.4 炭疽属真菌分类鉴定研究进展
1.4.1 形态学在炭疽属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1.4.2 分子系统学在炭疽属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1.5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1 遗传多样性概述
1.5.2 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学标记
1.6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3 主要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实验用具及仪器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油茶苗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2.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2.2.4 致病性测定
2.2.5 DNA提取及PCR扩增
2.2.6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2.7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油茶炭疽病病症
2.3.2 供试菌株
2.3.3 油茶炭疽病菌多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2.3.4 油茶炭疽病菌致病性测定
2.3.5 油茶炭疽病菌形态学特征
2.3.6 油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
2.4 小结与讨论
3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潜在侵染源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样品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供试油茶苗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3.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3.2.4 DNA提取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2.5 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对油茶的致病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系统发育分析
3.3.2 炭疽病菌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
3.3.3 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对油茶的致病性
3.4 小结与讨论
4 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暹罗炭疽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2 实验方法
4.2.1 DNA提取与PCR扩增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暹罗炭疽菌多基因序列多态性及单倍型多样性
4.3.2 单倍型网络分析及种群扩张分析
4.3.3 暹罗炭疽菌的AMOVA分析
4.3.4 暹罗炭疽菌遗传分化分析
4.3.5 基于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
5.1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菌鉴定
5.2 海南省油茶炭疽病潜在侵染源
5.3 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暹罗炭疽菌遗传多样性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南4个地区暹罗炭疽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 蒋仕强,李杨,周国英,刘君昂,万智,蒋越西,李河.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1)
[2]常德油茶次生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调查[J]. 彭姣,赵运林,徐正刚,段酬苍,张梅清,任小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12)
[3]海南省油茶及其他寄主植物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 李河,李杨,徐建平,周国英. 林业科学. 2016(10)
[4]海南省3种油茶炭疽病菌的致病力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李杨,李河,周国英,蒋越西,刘君昂.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0)
[5]海南省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侵染油茶研究[J]. 李河,李杨,蒋仕强,万智,李航宇,徐建平,周国英. 植物保护. 2016(04)
[6]49份野生扁蓿豆种质资源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李鸿雁,李志勇,辛霞,卢新雄,李俊,黄帆,刘磊. 中国草地学报. 2016(04)
[7]油茶新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camelliae鉴定及致病性测定[J]. 李杨,李河,周国英,刘君昂. 生物技术通报. 2016(06)
[8]吉林省天然黄檗种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J]. 李绍臣,李凤明,张立民,任军,林玉梅. 生态学报. 2016(13)
[9]海南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朱辉,覃伟权,付登强,戚志强.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6)
[10]一株多粘类芽胞杆菌防治油茶炭疽病初探[J]. 胡飞,胡本进,李昌春,周子燕,徐丽娜,李瑞雪. 中国森林病虫. 2015(04)
博士论文
[1]中国苹果炭疽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D]. 符丹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中国贵州、云南、广西炭疽菌属真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D]. 杨友联.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油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机制研究[D]. 杨光道.安徽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北京地区杨树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群体遗传分析[D]. 李铮.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学、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伟.华中农业大学 2012
[3]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国庆.浙江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51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5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