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其对构建“近自然群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4-29 06:46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其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开展群落结构研究,既可为森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也可为城市“近自然群落”绿地建设提供参考。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近自然群落”景观优美,维护成本低,在缓解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生态安全和宜居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结合“近自然群落”理念和配置原则,探讨“近自然群落”物种选择和空间配置,为区域城市“近自然群落”的营造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系统地研究了3个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以乔、灌、草基本复层结构和一定数量的藤本植物、附生草本、蕨类等层间植物组成。群落林冠整齐,高大浓密、四季常绿,群落中中型叶、全缘叶所占比例最大,并以暗绿色革质叶植物为优势种,以核果、浆果、蒴果植物占优势。这些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398种,属于92科200属,重要值累积大于80%的植物共166... 

【文章来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结构研究进展
    2.2 近自然群落建设及其研究进展
第三章 自然概况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分析
    4.3 技术路线
第五章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
    5.1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
        5.1.1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活型特征
        5.1.2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叶特征
        5.1.3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果实类型
        5.1.4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观赏特性
    5.2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5.2.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特征
        5.2.2 大岭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特征
        5.2.3 白云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特征
    5.3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5.3.1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5.3.2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比例
        5.3.3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垂直分层结构
        5.3.4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稳定性
    5.4 小结
第六章 对构建“近自然群落”的启示
    6.1“近自然群落”构建原则
        6.1.1 生态模拟原则
        6.1.2 生态位原则
        6.1.3 资源节约性原则
        6.1.4 生态效益性原则
        6.1.5 景观美学原则
    6.2 对构建“近自然群落”的启示
        6.2.1 对“近自然群落”景观的启示
        6.2.2 对“近自然群落”物种选择的启示
        6.2.3 对“近自然群落”种类搭配的启示
        6.2.4 对“近自然群落”空间配置启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3:南亚热带近自然植物群落潜在物种名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4种蒲桃属植物幼苗耐涝能力分析[J]. 廖浩斌,蔡静如,钱瑭璜,刘晓娇,吴竹妍,唐彪.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4)
[2]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J]. 唐国勇,高成杰,李昆.  生态学报. 2015(15)
[3]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与水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 颜文涛,周勤,叶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4]城市森林近自然化经营技术与对策研究——以樟树市城市森林建设为例[J]. 何见.  四川林业科技. 2014(02)
[5]果实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J]. 方伟伟,于顺利.  生态学杂志. 2013(08)
[6]广州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维管植物资源调查[J]. 李胜强,崔杰.  广东林业科技. 2013(03)
[7]园林植物配置原则[J]. 叶琳.  现代园艺. 2013(10)
[8]干旱胁迫和复水后台湾相思、银合欢和火棘幼苗的生理变化[J]. 卢广超,许建新,薛立,刘斌,吴彩琼,邵怡若.  林业科技开发. 2013(01)
[9]近自然群落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以深圳东滨路为例[J]. 卓锋,关于元,罗志萍,张永夏.  广东林业科技. 2011(05)
[10]城市化对广州降水的影响分析[J]. 廖镜彪,王雪梅,李玉欣,夏北成.  气象科学. 2011(04)

博士论文
[1]半干旱地区城市绿化带集雨模式及植物生长效应研究[D]. 武利玉.北京林业大学 2014
[2]成都市城市森林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研究[D]. 曾晓阳.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西方近自然林业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问题探讨[D]. 许新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4]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D]. 肖桂义.吉林大学 2005
[5]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学研究[D]. 余树全.北京林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广东湿地木本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研究[D]. 邓沛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
[2]九种木本植物幼苗的淹水胁迫生理特征研究[D]. 王哲宇.南京林业大学 2014
[3]乌岩岭与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D]. 卢品.浙江师范大学 2013
[4]城市化对中国区域降水变化特征的影响及模拟研究[D]. 李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5]太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D]. 刘振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6]雷州半岛主要树种抗风性研究和评价[D]. 张华林.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7]重庆市耐旱园林植物的调查筛选及应用研究[D]. 杨丽娟.西南大学 2009
[8]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D]. 姜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9]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D]. 陈平腾.福建农林大学 2009
[10]合肥市城区绿地系统小气候效应及景观生态建设研究[D]. 刘新.安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7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67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2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