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不同种源枫香种子及苗期差异性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8 06:49
  本文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天然分布区内51个种源种子为试材,通过种子表型测量、种子萌发特性试验、苗期试验及变色期叶片色素变化分析,研究枫香不同种源种子的地理变异规律,不同种源苗期的生长差异及地理变异规律,不同种源苗期的秋季叶色的变化过程叶片成分的变化,为枫香的种源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枫香种子表型性状变异非常丰富,多数变异来自于种源间。而种子千粒重、种子宽等性状表型分化系数<50%,以种源内变异为主。不同种源内变异差别明显,江西安福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高16.73%,福建建阳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48%。枫香多数种子表型性状在地理变化上是随机的,地理相近种源在表型上没有相关性联系。通过种子性状与海拔相关分析及种子实体观察,说明枫香种子长宽比可能在垂直分布上存在渐变。(2)不同枫香种源种子发芽率存在南北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枫香种子的萌发率呈显著的下降。高温环境下枫香种子的萌发时间较短。盐浓度增加,枫香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和正常幼苗率都呈下降趋势。盐浓度过高,种子失活不萌发。陕西宁强种源种子对低温和盐胁迫具有较高的...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林木种源研究
        1.1.1 林木种源研究来由及发展
        1.1.2 我国林木种源研究现状
        1.1.3 林木种源研究的方法
    1.2 枫香的生物学特性
    1.3 枫香的遗传育种概况
    1.4 枫香的应用研究
        1.4.1 枫香叶色变化机理
        1.4.2 枫香成分应用研究
        1.4.3 枫香抗逆及生态适应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枫香野外调查及采样
    2.1 枫香的自然分布
    2.2 野外调查取样方法
    2.3 野外调查取样结果
3 枫香种子的自然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量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枫香种子性状的变异分析
        3.2.2 枫香种子性状间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3.2.3 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子性状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3.2.4 枫香种子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枫香种子性状的表型变异
        3.3.2 枫香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
        3.3.3 枫香垂直分布上表型渐变的可能性
        3.3.4 枫香种质资源的保育与利用
    3.4 小结
4 不同枫香种源种子萌发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种子采集与筛选
        4.1.2 试验方法
        4.1.3 萌发参数计算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萌发的相关分析
        4.2.2 温度处理枫香种子萌发分析
        4.2.3 NaCl处理枫香种子萌发分析
    4.3 讨论
        4.3.1 枫香种子萌发差异
        4.3.2 温度对枫香种子萌发影响
        4.3.3 盐胁迫对枫香种子萌发影响
    4.4 小结
5 枫香苗期性状变异及聚类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枫香苗期性状变异分析
        5.2.2 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与枫香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
        5.2.3 苗期性状的全联动聚类
    5.3 讨论
        5.3.1 枫香苗期地理变异规律
        5.3.2 枫香种源区初步划分
    5.4 小结
6 枫香叶片变色物质的作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种子采集与苗期试验
        6.1.2 叶片采样
        6.1.3 叶片色素测定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枫香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与叶片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6.2.2 枫香叶片变色不同阶段的主成分分析
        6.2.3 种源叶片变色过程基本成分的变化趋势
    6.3 讨论
        6.3.1 枫香叶色变化趋势
        6.3.2 枫香叶色变化的影响因素
        6.3.3 枫香叶片变色的阶段差异性
    6.4 小结
7 结论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西省不同种源地毛建草叶片物质含量研究[J]. 杨飞,杨延青.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2]NaCl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钟静,陈大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5)
[3]Germination and early seedling growth of Pinus densata Mast. provenances[J]. Yulan Xu,Nianhui Cai,Bin He,Ruili Zhang,Wei Zhao,Jianfeng Mao,Anan Duan,Yue Li,Keith Woest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6(02)
[4]NaCl胁迫下不同种源胡杨种子萌发特性[J]. 伊丽米努尔,艾力江·麦麦提,卓热木·塔西,Bernd Cyffka.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6)
[5]枫香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特征研究[J]. 陈霞,郭立春,肖文娅,陈信力,刘海燕,关庆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5)
[6]横断山区珠子参不同居群叶片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杨天梅,许宗亮,左应梅,杨维泽,杨绍兵,杨美权,赵仁,张金渝.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9)
[7]榉树秋季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生化[J]. 张敏,黄利斌,周鹏,钱猛,窦全琴.  林业科学. 2015(08)
[8]枫香树叶提取物对K562细胞的作用研究[J]. 谢琼珺,徐仙赟,郑金荣,钟有添.  中药材. 2015(07)
[9]华北落叶松25个种源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特性[J]. 张国君,代波,孙海军,赵燕,贾雪莹,王婉琦,杨俊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7)
[10]大花卫矛秋季叶色素变化及与温度的关系[J]. 孙宜,李鹏.  北方园艺. 2015(10)

博士论文
[1]云南松天然群体遗传变异研究[D]. 许玉兰.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鹅掌楸属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 李康琴.南京林业大学 2013
[3]枫香基因转化体系的研究以及枫香AGAMOUS基因的初步功能分析[D]. 许林.华中农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枫香彩叶新品种选育及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D]. 林昌礼.浙江农林大学 2011
[2]枫香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转化PaFT基因的研究[D]. 刘冉冉.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枫香、枫香“变异体”、细柄阿丁枫、半枫荷的组培研究[D]. 李亮.南京林业大学 2009
[4]枫香苗期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态性研究[D]. 孟现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本文编号:3174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74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3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